中文的另一片天空

谈华教,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说国家教育体制内的母语中文教育这一环。这一迄今几是关心本邦中文教育者有意或无意间忽视或略而不论的部分,恐怕是涉及面最广、学子最多的中文教学了。 无论我们承认或否,我们的国家教育体制内,一直存在着中文母语教学这一回事。相对于在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独立中学,比率上占多的华裔子弟,可能都出自这一体制:无论是改制中学还是国民中学,都是。 改制中学被忽略? 先说改制中学,迄今的华文教育论述当中,对于改制中学的关注与讨论,可说并不多见,尤其改制中学的办学情况,却存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北马与其它地区,往往因人因地而稍有不同,就算华校气息较浓的北马一带,往往也不是理所当然地有着既定的模式,反倒会因掌校者的态度与拿捏,而出现执行上的具体差别。 当然,其中最大的关键是,改制中学与一般所认知的“华校”之间,会因地因人而有着办学模式的差别,而那并非部定模式,而是当地社会与掌校者的认知与影响因素居多。换句话说,如果社会对有关的学校少一些关注,任其自生自灭,改制中学之逐渐产生质变,往往就不可避免了,能不关注乎? 上述的观点,是近些年来自己与各地的改制中学毕业生略谈之后产生的印象,从而改变了以往自己一厢情愿地以为,改制中学之为华校是一种必然。实际上,如果没有当地社会、校董与掌校者之间的共识与配合,这种情况未必能维持。 国民学校母语班贡献多 再说国民学校的母语教育。自从在大专从事中文教学以来,就接触了来自各地的中学毕业生;就算是报读中文系的,往往一经探问,来自国民中学而坚持母语班乃至报考中文,进而具备修读中文系之资格的,在一大班的学生当中,往往占有近半之数。一些学生谈起自己争取上母语班的过往,往往语带辛酸——如不是经历者或看他们七情上面地回述,往往很难体会箇中的况味的。 这也让人体会,有机会上中文课其实并非水到渠成,对不少地方的学生来说,面对校方与家人的不认同——或许两者都有,倘若少一些个人的毅力与坚持,往往就放弃了!但是,近年的观察,大学毕业之后从事中文教学或中文相关行业的,国民中学母语班其实也贡献良多。虽然如此,国民学校的母语班——包括从国小到国中,它们就更少进入华文教育论述者的眼界,这似乎更可怪了。 国民中学的母语班学习,特别是一些流动性的教与学,往往让闻者肃然起敬。那些在课后到各校从事教学的,为的肯定不是微薄的钟点待遇;放学了留校或到一段距离以外的学校另行上中文课的学子,他们所遭受的各种课业与生活压力,也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如在加上华校背景的改制中学,这无疑是我们另一片相对更大的中文天地,或许在关怀中文之浇灌与传承之时,不妨也将目光投注到此,尤其这更是无可置疑的宪赋权利呢! (2014年11月7日完稿) 杜忠全,槟城人,私立大学中文系讲师,写作人,出版多部著作。 (本文为2014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族群认同与民主转型·华教的新时代挑战”,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光华日报》2014年12月8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