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路漫漫

高教改革向来是炙热的议题,却也是华社较常忽略的一环。高教改革,何其容易、何其困难。要谈改革前路,就必须要先正视高教学府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弊病。教育的体制、设备甚至是办校方针,这是大家最常关注的。但是,大家是否有留意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大学内部腐败的讲师风气? 为什么大学生要上大学?继续研修专业?体验美好大学生活?考取文凭将来可以功成名就?残酷说一句,在马来西亚的教育框架底下,很可能大学生连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要上大学。这里简单问一句各位大学生,你们在这三四年的大学生涯里究竟想干些什么事? 校园诉求狭隘 翻开报纸,我们赞赏香港学生占领中环的民主醒觉;我们歌颂台湾的太阳花运动;我们可能也不乏支持占领国会的理大学生。但是,到底有多少的大学生是真的关心时事、担忧国家未来? 单看大学的校园选举我们略知一二,大学生的诉求尽是扩大停车场、修复大马路、增加学校餐厅等诉求,视野相对狭隘。可是大学生什么时候才要关心大学何时才能做到学生自主、校园有治,不再受到校方的压迫?被校方禁锢着、傀儡着的大专生,什么时候可以张开双翼,不只是注重那微不足道,又无法改变的小小福利,去关心社会,服务人群?大学生除了读好书以外,究竟还可以扮演怎么样的角色,是大学生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再来,大学竟然会发生“讲师游戏”。在大学里,讲师要升职加薪,看的是研究产量,多产自然就水涨船高。可是大家都知道做研究不容易—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研究少产的因素。为此,大家开始纷纷重量不重质,做些较表面,对学术界贡献不太大的研究,之后再彼此联名。你的研究放我的名字,我的研究有你的名字,之后到处投稿发表。这样下来,就可以达到所谓的“量产”,讲师可以升职加薪、该大专名声也可以被提高,真是所谓“一箭双雕”。 以马来西亚雪隆区某国立大学为例,该校的语文系院就发生这样的事情。某位中文系讲师竟然可以在2013年量产约12篇研究,甚至跨足阿拉伯语、日语、法语和德语等领域,确实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当大家都在谈论如何改善大学教育的制度之时,是否也应该多关注授业者的专业操守? 大学真谛何在 一纸文凭,对于大学生来说,犹如这四年大学生涯的美丽印证。但是这张光鲜亮丽的文凭,是否就等同于该学生的为人态度?大学学府,不断发生讲师剽窃学生的作业甚至是毕业论文用作个人发表的案件。而校方采取的态度则是将事实掩盖。至于大学生本身,为了所谓的成绩、害怕被讲师以及校方对付,选择沉默、放纵! 大学教育是为了教育出独立思考,懂得明辨事理的大学生,但是为什么现今的大学教育到最后,竟然是培养了一群温室小花,对社会一点责任感也没有的人呢?现今大学生的可悲就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借助舆论去改变不公不义,让更多人关注问题的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真谛。社会总是在高喊高教改革、高教改革,可如果只是改善并且提升大学的外部装潢与设备是没有用的。反而更应该迫切解决并且正视的,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讲师的学术资格和专业操守。要真的做到高教改革,就必须正视弊病,从根解决,如果只是漠视这一切,高教改革之路也将停滞不前。 “高教改革路漫漫”,但愿大众可以更加关注我国高教的发展,对于弊病采取相应行动,别让高教改革仅止于成为大家嘴边的口号。 (本文为2015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中学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南洋商报》2015年12月12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