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让“民族大同观”植根繁衍
今年,林连玉基金的“华教节特辑”,主题突出林连玉精神应用到公民教育/大中教育改革,勾起我30年前的回忆。林连玉逝世不久后,我着手编写出版《林连玉》一书。该书后记指出,“今日的青年学生,是明日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和领袖。把林连玉先生的业绩和精神传递给他们,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30年后,当今“民族国家”已成进行时态,华教被围堵之势已成,内部也发生变化。但与此相反,今日之各族Y世代却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表现在社会改革运动互相支援,各族对共同命运有了新的觉悟。教育下一代形势很好,也益行迫切。“打铁锤子自身要过硬”,教育者必须先端正自己。
跨越疆域的桥梁。
然则什么是林连玉精神?林连玉精神内涵极为丰富,中心是民族多元主义。林连玉著《心理的建设》阐述“民族大同观”的基点“共存共荣”,是通向没有“你疆我域”的新马来(西)亚文化和民族社会的桥梁。这个恢弘的理想,当权者诅咒它,竟然利用来褫夺林连玉公民权。吊诡的是,今日埋葬被当权者视为命根的种族主义,则舍林连玉精神莫属。
林连玉“民族大同观”,在其文章〈谈马来亚的精神〉及〈马来亚民族统一辩误〉(两文收录于《杂锦集》)中做了简明的阐述:吸纳各族优点,例如,华人的勤俭美德,巫人的乐天襟怀,印人的和霭态度,以及英人的民主精神,熔铸于一炉,民族分野最终消失。这是一个数代人的长过程,而且,需经政经文教的综合治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各族参与机制。
这个庞大的融合工程,今天可以从独中生或华族大中生群的思维教育着手,逐步扩大及各族。步骤如下:
(一)首先必须有各民族都参与的一个共同社会机制,以遏制或和抵消现行种族主义嚣张跋扈。否则一发作起来,如近来大家看到的情形,行将走入历史的当权者,为挽救自己的江山掀起滔天大浪,恐怕良莠不分的全被急浪卷走。
(二)华巫印(包括东马少数族群)中小学校就近选择友族伙伴学府为对象,通过员生的学艺、体育、教学经验等互相交流、切磋、竞赛,加深彼此的感情与了解。
(三)编撰讲义、课程与组成宣讲团,争取在大专学府设立正式公民教育课。课程与宣讲以林连玉精神为经,洛夫( W.R.Roff)的论点为维。洛夫在其《马来民族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中,揭开了1930年代英殖民者在我国国土种下分而治之DNA——即“华人威胁论”配搭马来奴才哲学的种族主义。
所谓“奴才哲学”,即以30年代雪州东姑伊斯迈(受英文教育的退休律师)为代表的马来民族主义右翼的“马来人永不消失论”——“英国人是水,在自己土地上的马来人若失去了水,就会从地球消失”。这种学说,代代相传,传到东姑阿都拉曼首相“争取”独立。毒瘤不除,马来西亚无日安宁。
应尊重民族个性。
(四)以社会分析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方案。遵循“民族个性与国家共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承认和尊重民族个性为基础,在平等友好平台上往来,日久了共性逐渐增多了,个性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最终归于泯灭。
社会分析方法是关键,使民族与民族之间、各民族的政经文教之间维持积极的平衡或协调(不是均等),达到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社会分析确保各民族利益逐步上升而不是下降(失去的仅是官僚的特权与毒瘤,得到的是国家的进步、老百姓的福祉与团结),确保各族权利与义务平等,确保国家转轨民主主义新阶段。
麦翔,历史研究者,华教工作者,政运工作者
(本文为2015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中学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南洋商报》2015年12月11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