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认同与政治认同

据估计,当今世上有好几千个族群与语群,可联合国的成员只有190多个,因此,除了极少数国家如蒙古、日本、韩国、冰岛外,绝大部分国家均是多元种族、族群或族裔国。 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多元民族、族裔、语群、族群与政治认同能否或如何共存的问题。不少仗着人多势众,不论是民主或非民主的多数决掌权精英,常仗势欺人地要少数群体同化入多数群体中。 在民主与人权不到位的国家,如1930年代的泰国或1960年代的印尼,确也强制同化了不少少数群体,只是,随着民主与人权理念与制度的普及化,强制同化已普遍被抗拒。 文化与政治认同可并存 此外,随着激情的国族主义的温和化,人民也更能理性地看待族裔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概括地说,族群(ethnic group)是个文化性的文化群体概念,而国族(nation)则是个牵涉政治与国家认同的概念,两者是可共存的。 如马哈迪提出大马国族(Bangsa Malaysia)概念,其义当指在各族群,即马来族、华族之上、超族裔的政治性国族。同理,中华民族也是指,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兄弟姐妹民族,而这个民族应是指中华国族。只是,在中文“民族”既可指“族群”也可指“国族”,较易引起混淆。 其实,不仅族裔认同与政治认同可共存,任何人均是活在多元多样的多重关系中,既是一国的公民(一个政治与法律的概念)也是不同性别、年龄、地方、职业、兴趣、意识形态、阶级、宗教等的多元认同人。既然人人均持有多重身份与多元认同,若仅用其中的一种来否定其他身份与认同,就只能说是一种非理性的极端主义。 认识到这一点,就无需把各种不同的认同对立起来,而应从人道主义与基本人权的角度来看待人,也就是心平气和地把人当人,而不应被极端的宗教主义、种族主义或国家主义冲昏了头。进而言之,某一族裔坚持要用其母语受教育,也不必质疑其政治或国家认同与效忠。 比方说,马来回教徒用其母语马来文(学习工具)学习回教教义,也不必质疑这会否损及其对回教的认识与认同。只要具有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就可化解无谓的争论于无形。大多的问题其实就是掌权精英在认知上有失误,在行为上缺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恕道。 攸关基本正义与人权 其实,从人权与民主的角度看,少数群体权利已上升到基本正义与人权的高度。再执迷不悟地借国民团结之名来搞什么歧视性的国民学校为首选学校或把少数族裔的母语降格为单一科目而非教学用语的最后目标,只会弄巧反拙带来反团结的后果。 实则,当代人已经日愈认识到,多元语文与文化不但不是负债而是资产。只要懂得善用,如瑞士,是有助于提升国家与全民竞争力的优势,而这个优势所达成的成绩更是全民可引以为豪好的共同认同与团结的源泉。 大马的中央掌权集团不懂得见贤思齐,反而倒行逆施,只能说是自我设限,有意或无意地埋没了自己的潜能,甚至是挖自己的墙脚。他们搞不清国民团结的基础在于基本的公正观、共同价值(自由、民主、平等、宽容)、无歧视的公民资格与共同的意愿与自豪。 孙和声,独立评论人 (本文为2014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族群认同与民主转型·华教的新时代挑战”,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东方日报》2015年12月12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