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有尿就要忍?——谈校园与人权教育
前两周,在某国中集会上,听到老师对学生表示,学校将迎来教育部贵宾,因此同学们须注意事项包括某某年级的同学必须在当天回校上课、在课室不准睡觉、不准聊天,不能去厕所。当时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该名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有尿就要忍”。
我不禁在想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教导学生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大多数学生通过校园与老师来认识社会,然而引领学生步伐的学校却经常出现许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指令,甚至是错误的教学示范。就像我在国中听到的指示,事实上学校根本无权禁止有需要的学生上厕所。
反成为伪善的舞台
校方为了让教育部官员视察学校时有个好印象——老师在课室认真教书、学生安静听课——校园是个有秩序,大家各司其职的地方,而在无意中灌输一套功利取向的价值观给学生,即是当权贵莅临学校时,所有人都要配合演戏,让权贵看见“预期”的求学场景。
换言之,校方行为将误导学生“尊崇权贵,隐藏真实自我(校园生活)是一个社会常态”。
上述校园文化需要省思,因为学校作为教育场所,除了教导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外,应该是启发学生热爱生命、追求真理的场所,现在反而成为众人伪善的舞台。学校忽略《世界人权宣言》所说的“教育的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格,加强对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的责任。
发出批判与改革声音
学校成为社会学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所描述的“全控机构”,在这个场域下,威权决定一切。教师成为管理者而非启发者,他们立下各项规定,并且惩罚破坏规定的人以树立管理权威。学校在潜意识里教育学生服从/崇尚权威,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如果学校只能孕育出不擅长思考,只会听话服从的学生,试问学生日后要如何面对国家霸权的压迫?当华教面对国家单元教育论述的压力时,学生如何看待及有回应的能力?学生作为支撑社会未来发展的群体,校园是其第一线的学习与实践场所,校方不应是复制权威模式,而是要发出批判与改革的声音。
校方可从校园人权议题出发(注意:虽然学校强调校规与秩序的重要性,但不表示秩序与学生权利是相抵触),例如检讨琳琅满目的校规清单,包括严格的服装与仪容标准(发禁、强制穿校服)、某个时间不允许上厕所等规则。
如果校方能相信学生自我管理与生活的能力,尊重他们的基本人权,塑造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校园文化。学校以身作则教导学生遵循人权原则来生活,我相信在民主开放校园文化下耳濡目染成长的学生,会愿意在重要关头挺身而出,捍卫其他人权被侵害的公民。
华教应开展社会对话
最后,现今华教的挑战除了面对单元教育霸权思维外,更应该超越母语教育的论述,开展其他与社会对话的空间。全球化驱使当代社会的多元社群与文化互相冲击与交融,弱势群体经常在洪流中失去话语权。
希望学校进一步教育学生面向真实社会,培养他们与社会对话的能力,特别是各个群体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找符合社会正义的共识。这才是马来西亚朝向民主国家前进最需要的一股公民力量,也是华教在新时代最重要的挑战!
古燕秋,台湾大学城乡所硕士毕业生,现任职独中,教授公民教育。
(本文为2014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族群认同与民主转型·华教的新时代挑战”,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东方日报》2015年12月11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