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微型独中的最大希望
2014年4月,我一路从家乡纳闽,途径汶莱、美里、民都鲁、诗巫,开车来到了砂拉越泗里街,就任为泗里奎民立中学校长。
刚开始两个月的任职生涯是我人生中极为辛苦的一段日子,我来到了全新的环境,面对全新的人事物,所幸我顶住了压力,突破了自己一些旧有的思想束缚,有一种破茧而出,蜕变之后的法喜。
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一直认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停滞不前了,那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了。
要想教书育人,首先要将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努力提升自己的身心灵,明白了人生在世的困难及挑战,进而想方设法去突破这些困境,才有可能以身说法带领着孩子一起前进——用生命来影响生命。
我们要从自己的身上先看到希望,就会轻而易举地从学生身上看到希望。在这么多关于教育的表述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教育就是希望”。
我掌校的泗里奎民立中学,目前办学遇到了极大的瓶颈,全校只有51个学生,是全国最微型的独中。但51孩子就代表51个希望,不是有这样的说法——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同样的“给我一个孩子,他也有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将劣势转成优势
在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微型独中里的孩子就是这所学校最大的希望。教育的主体本来就是学生,学校设备的完善固然能优化学习的环境,但即使是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教育机会还是处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对孩子进行思想与行为的形塑,不靠任何外在的条件,胥视我们对他们的心灵与背景认识的多寡、我们愿意在课堂之外花多少时间陪着他们一起完成事情、我们用多少心思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而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来赏识或指正他们。教育既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也可只是真挚的心与心碰撞的简单的工程。
微型独中要能将学校的一切劣势转化成优势:学生人数少反而更有利于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因材施教;学校可能会收到一些弱势学生,反而更有条件让学生们学会尊重差异;学校也可能如我的学校那样,没有总务、校工、守卫、园丁等,反而可以顺理成章训练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培养他们爱护学校如同爱护自己家园的认识;学校人口不多反而更易于强调“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观念,形塑学生自治的校园文化;学校可能面对经费来源困难的问题,反而能让学生及早学习到勤俭、量入为出等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等等。
撒下善的种子
我坚信只要我们不乖离教育的初衷,一所学校所能够发挥的功能又岂是它的大小所能限制的。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心中撒下一颗好的、善的种子,然后在一旁耐心地守候着,有一天土壤、空气、阳光、水分对了,种子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 不要怀疑、不必心急!
教育其实可以很简单……
吴翠美,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泗里奎民立中学校长。
(本文为2014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族群认同与民主转型·华教的新时代挑战”,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中国报》2015年12月10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