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华教发展应有新思维
经过百年扎根,今天我们拥有了幼教、小学、中学及大专阶段的华文教育体系,然而华教是否已摆脱半世纪来的捆绑和限制呢?
全球化的到来并没有给掌政者的思维带来重大的改变,始终要推进以国语为各源流学校主要媒介及国小国中为各族的首选学校目标。因此,在厚此薄彼的政策下,华小除了面对学额,师资与拨款不足等老问题,还面对国语教学时间将大幅增加和采用国小国文课程及考试等不符合母语教育原理的措施,使到原本用来提升教育素质的努力仍需用于纠正施政偏差。
民族激情不再是方法
上世纪那种维护民族母语教育的激情和方法显然不能成为现今推广华教的唯一法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素质的教育成为华裔家长选择学校的主要考量,家长都希望孩子在掌握好母语和国语的同时,能把在国际市场无往不利的英语搞好。
近年来政府增设及开放国际学校给国民就读,百余所以英语为媒介的国际学校及“在家自学”的学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住宅区设立,共吸引了逾4万名学生就读,并以华裔学生为主,这将成为华教发展的新挑战。
《2013-2025教育大蓝图里》建议幼儿园必须采用国家学前课程,令人担心的是它的教学媒介会否被统一?此外,许多华裔家长选择让孩子前往以英语为媒介的幼教中心是否会造成新生代在开始阶段失去了对华文的掌握和学习兴趣。
华教机构多年内耗
吉隆坡、新山等城市独中面对学额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北马、东马及郊区的独中还需克服学生短缺的处境。如何让数量有限的独中发挥最大的功能是华教的新挑战,通过各有效管道争取在城市华裔人口密集区增建分校的努力必须加速进行。
虽然新纪元,南方和韩江等大学学院的设立使到我们有了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然而在学生数量、质量及实际效应方面还有待努力,如何使它们成为华裔生首选大专将是大家努力的目标。
最后,华教运动领导人的多年内耗也是现今华教发展的一大挑战。关丹中华中学是“私立国中”还是独中未有解决方案,统考和现有的独中是否应跨出原有旧框的抉择将成为华教发展的另一重要挑战。
张荣强博士,毕业于马大文学与社会学院,现为某国民型中学副校长。
(本文为2014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族群认同与民主转型·华教的新时代挑战”,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中国报》2015年12月2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