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需由下而上

我国的高教改革大概仍教人感觉疑问重重,难以把握。关键在于,倘若真的有所谓的高教改革,我们又应该用什麽指标来评估高教改革的进程? 我们能否因早些年政府调整高教政策,国立大学纷纷响应,各自标榜要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转型,力求迎合各种可以提升大学国际排名的要求,不再把重心放在对本科生的教学之上,而算作是高教改革的起步?私立大专方面,当然也强调要拼国际排名,但或许更需要兼顾自身大学的生存考量,在课程的设定方面,很难摆脱为现实市场培训人力资源的限制。 关心教育始于功利 高教改革之所以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很大程度源自于一般民众对于改革高教缺乏足够热切的期盼。相反,近几年来陆续有不少大专生高呼高教应该获得政府全面资助,类似的呼吁非但得不到普罗大众的关注,反而有不少人未经深入思考,就应和政府的论调。他们以简单的个人赚赔观念,指责大学生异想天开,只想坐享免费餐,而不是思考整体的教育规划问题。我国群众如何看待国内高教的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各大媒体持续聚焦报导,越拉越多中学生甚至大专生,因不堪课业压力选择自杀,这类事件时有所闻。然而,这些赔上性命的众多学子,并没有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而只有无数对于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哀叹。 华人经常喜欢自诩“再穷也不会穷教育”,但这却很难证明华人重视教育。说白了,这样样的坚持,只不过说明了华人社群清楚地意识到现实处境的严峻,想要改善个人的社会地位,唯有具备一定的学历,才能确保谋生的出路。 换句话说,这都是功利心态作祟。由此,与谋生无关的教育目的,很难获得一般华裔认同。这种因族群社会处境不公,而得以强化的教育观念,造成某种牢固的共生关係。一旦族群的社会地位没有获得改善,同样的教育观念便难以鬆动,最终妨碍更大规模以及更为彻底教育改革。 改革动力需来自民间 回头检验对于高教改革的诉求,许多人或许不至于会反对高教需要改革。很多人都意识到现在全世界都疾呼高教改革,所以愿意迎合这些国际趋势。我们也知道,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太多问题,甚至我们都愿意认定我国的教育已死的说法。 由于教育已死,所以需要教育改革,但问题是又有多少人回答得了,我国的教育是在哪裡死去?可以肯定的是,假设我们又一次习惯地将祈求改变的设想完全交托给政府去主持,不去理清各自的责任——学生无意搞清楚自身的求学目的,父母不愿意放弃对于孩子求学的功利考量,各大学管理层依旧只懂追逐排名迎合市场职业的需要——那我国的教育大概也很难有死而复生的希望。 黄麒达,80后,中文系毕业,现为微型推动读书会组织思辨会社成员之一。   (本文为2015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中学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南洋商报》2015年12月10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