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是公民养成的摇篮

奥斯卡影帝李察·德雷福斯(Richard Dreyfuss)出生社运家庭,近年来致力在美国学校推动公民教育,他接受《天下杂志》访谈时指出,律师需要经过法学院的训练方可毕业,但人们就期待学生没有受到任何公民教育洗礼,出来社会就已是合格公民。很不幸的,我国的教育情况也面对如此窘境。虽然政府中学设有道德教育科目,却是倾向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华文独中则没有统一的公民教育学科,各别学校按照需求设置校本课程,甚至有的学校是完全没有这个学科。 在真实的社会情况下,我国政府中学或私人独中的校方和老师,追求学生的学术科目成绩,却忽略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社会、教他们如何面对和解决生活难题。这导致成群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就把在校学到的微积分、化学原理、数学公式、历史事件、地理现象等还给老师,然而真正在社会中需要具备的沟通技巧、协调、组织和行动能力却掌握不足,有些学生甚至对进入社会感到彷徨和恐惧,更别说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 连接社会的窗口 如果中学教育立志培养品德兼具的学生,进而成为愿意维护和提升社会福祉、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公民,我们务必反省现今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课程和教学形式。学校不能凡事以追求好成绩为主,而是应该积极推动更“社会化”的校园环境,进行有系统的教学和活动实践来培养“公民化”的学生,而中学教育是学生连接社会的“关键窗口”。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到如何阅读、书写和表达等技巧,接下来会进入更关键的中学生活。从中学升至大学教育的这段漫长时光里,正值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学生,其实都渴望探索生活其中的社会。 中学阶段将是他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时期,包括宪制体制、多元文化、国际关系;以及了解公民的核心价值如正义、平等、权威及公民素养。这也是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甚至是世界观的重要时期。 一起实践公民行动 学校首先可以透过学科如公民教育科,时事教育或社会学科基础课等,教导学生何谓社会、何谓现代公民、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素养等。更为重要的是,公民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基础知识,而是要在实际运作中慢慢养成学生的公民意识。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如何与他人沟通,分析事情和策划行动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在校园生活里,引导和陪伴学生共同实践公民行动。例如:举行校园民主选举、校园政策辩论、参与校园规划、与社区居民联办活动等。 换言之,校园生活是施展公民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的最佳训练场所,学生透过各种校园民主活动实际认知到每个人都有权力与责任,共同解决关乎全体利益的事。最后,校方必须正视“对学生自主权利的下放程度、对异议的接纳程度”的重要,因为这将是学校培养现代公民最好的切身示范。   古燕秋,台湾大学城乡所硕士毕业生,现任职独中,教授公民教育。 (本文为2015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中学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当机大马》2015年12月9日,题目为《中学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的最佳场所》,这里刊登的是原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