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裁减大专院校,重塑精英培育
大学的英文词源自拉丁文,意指聚合一群挑战权威并立志探讨真理、创新知识的学者和教师社群。因此,要说马来西亚没有一所大学,有的只是以政治或商业目的并滥印学位文凭的院校,并不为过。
我国有超过100所公私立“大学”院校,但只有15%的学术人员具有博士资格。根据我这3年非正式统计,少于3%学术人员(不论国籍、具备博士资格与否)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其他的都只是在磨洋工混日子。这些不合格的“学术人员”大多不能全面掌握与阐释课本上的知识,更遑论引导学生追求与探讨更深层的知识与真理。
大学教育应精英化
高教是个人应有的权利,但大学教育只是高教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大学教育应是精英化的,而非目前学位文凭普及化。我们迫切需要杀校合拼与降格现有“大学”院校至三、五所大学、12至15所专科学院及20至25所技术学院。
合拼后的大学是以慈善机构方式运作,不再有公私立之分,但政府必须为这些大学招收的公民与永久居民学生提供相当部分资助津贴,以及提供这些大学初步基金。这些大学应该成立投资臂膀,以便多元化开源,并更有效地运用资源。
学术自由与院校自主是大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赋予大学绝对的学术自由,以确保学术人员及学生可以无约束地探讨知识,在课堂里外理性辩论及发表研究成果。这样可以塑造勇于挑战权威、探索新知识的新生代。
学术人员自主治校
研究是创新知识的唯一管道,没有创新知识而仅提供学位文凭的院校不能是大学。这是精英化大学教育的思想精髓——即培养人格、思维、智慧舆创新能力,以及栽培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应该有绝对的自主,以纯学术成就与绩效招聘学术人员,而不考量任何形式的歧视因素如国籍、种族、政治理念与意思形态、宗教信仰、私生活与性倾向等。再者,这些有能力的学术人员能吸引工商业投资展开合作研究,这大大提高大学收入,也是典型研究养校的模式。再来,院校自主的好处是确保大学顾及所有利害关系者的权益,没有人可以翻云覆雨,破坏大学应有的功能或典当学生权益。
大学教务委员会是大学的主干,其职能是捍卫大学学术自由与院校自主,它主导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运行、遴选校级行政人员,建议校董会授委校长及副校长等职位。大学教务委员会主要是从学术人员代表团、辅助职员代表团、学生会代表之中选出来的成员所组成,接下来才是校长及个学院行政人员如院长等。
校董会则是大学与社会的沟通平台,成员有社会组织代表、教务委员会代表、校级行政人员、工商业代表、专业团体代表、大学所在地社区代表等。那么一来,大学的运作是平辈同僚制;而非目前马来西亚所采取的由上而下的运作模式。
废除恶法、松绑管制
真正妨碍大学自主与学术自由的还是政府的压制,应该废除大专法令、私立大专法令、煽动法令中钳制自由的条款。如果政府检控学术人员只因他们对国家问题发表专业的看法,这叫大学如何尽其职呢。
除了废除恶法,政府必须下放教育权力,只负责提供咨询建议。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MQA)得仿效英国高等教育学术鉴定局恢复其本质,只负责建议课程,而非要求大学及学术人员顺从与按照硬性的课程设计。 学术人员必须拥有自主权规划与讲授课程。决定教学品质的关键是教职人员的学术造诣,而不是如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般按照种种不合理的刚性规定栽培学生。政府也得全面资助大学研究工作,而不分文理科,以确保每个科系得以持续发展。
大学之间应充分合作,以便互惠互利。其中一个方法是共同设计及经营教学课程与研究。举个列子,伦敦大学的学院之间展开合作教学,提供课程予院外学生,互补不足,更有效管制运作成本,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OOCs) 也是另一个管道,但这不能在本科教育初阶段实行,而是逐步在本科大三或大四才展开。除此,MOOCs也是提供终生学习的良好平台。
马来西亚大学改革刻不容缓,不然我们将被时代的巨浪淘汰。
庄国文,立志翱翔于浩瀚物理科学里的小飞侠。
(本文为2015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中学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于《南洋商报》2015年12月6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