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

政府拟定《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告》除了确保教育水平能够与时并进及与国际教育接轨 ,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备现代知识和思维及能迎合全球化经济需求的公民。 中学教育是小学和大专之间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这时的中学生正处在生心迅速发展时期,也处于急剧获取知识和探索人生价值观的关键年段。 因此,为了培养出现今企业界渴求拥有良好人际及团队精神的人力资源,政府在国中教育里着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人际和团队精神,这可从道德教育、公民课程和课外活动在中学阶段受重视而得知。 学生是学习主体 为了栽培能自我探索、主动、独立思考和富于创意的新生代,教育部通过教学上的改革来达致。课堂上,学生已是教学主体而教师只扮演辅助的角色。老师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技巧及引导他们学会对生活负起责任,最终期望培养出不限于课堂上求知识的终生学习者。 此外,通过校本评估制度的实行则希望中学生不再捆绑在以应付公共考试为主导的学习,进而使到学习变得更全面及减少压力。 实行网上虚拟教学使到中学生懂得通过拇指来获取更丰富的知识,让学习充满乐趣和深具吸引力;而教育部注重高水平思考的学习除了为了改善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SA)计划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培养有高思考能力的新生代。 校园日益伊斯兰化 虽然政府已在教育环节做出许多改革,然而能否培养出符合全球化竞争的现代公民还有待证明,原因是政府是否已经在国家教育结构、学校设备、教师和家长思维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改变或提升。 例如,许多国中的学生人数与老师的对比依旧过多,造成老师难于全面进行校本评估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相同的,政府在推行网上虚拟教学时却未为众多学校提供完善的网络通讯设备,使到有关实施虚有其名。 教育部强调道德和公民课程的重要却面对许多国中越来越伊斯兰化的挑战,单一倾向的校园文化使到非巫裔学生感受到他们本身的文化不受到尊重,这对他们身心和思维的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此外,老师因繁重的文书工作而影响他们的教学士气,而教育部不断推介新的资讯系统或实施使到老师需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输入资料,这使到栽培未来主人翁的努力被忽视了。 总的来说,教育部未根据本土实际情况把欧美教育格式全盘吸纳的做法,不易在培养现代公民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诸多国中过于凸显它伊斯兰化的校园文化使得无法栽培出多元思维和相互尊重的新生代。看来我们需重新推介承认马来西亚为多元社会的国家原则,让大家认同多元文化为国家的重要的资产和优势。   张荣强,毕业于马大文学与社会学院博士班,现任教于某国中。 (本文为2015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中学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于《南洋商报》2015年12月4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