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林连玉基金成立三十周年,也是林连玉先生逝世三十年,为今年12月的华教节增添一份意义,显得意味深长。更难得的是,林连玉基金吉兰丹联委会毅然接下担子,配合前述纪念承办一项活动,这就是2015年“薪火延续·华教行”的来由。
筹办义跑离不开人力物力的统筹,最终就是要筹得款项,协助受惠的学校。这个过程参与者付出巨大的心力,这是值得嘉许的。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在意募款数目的多寡,而没有看到每一项活动背后都是爱护华教的集体精神表现,那么我们就是浅薄的。精神是有力量的,它能召唤我们,鼓舞我们去从事高尚的事业;精神的内涵更赋予我们行动的意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华教运动如果缺乏精神素养,就会残缺不整,日益陷入僵化的形式,虽维持其存在,但实质内涵渐失。那什么是华教的精神呢?所谓精神就是意识、理念,最形象化的说法则莫过于灵魂。华教的精神内涵应该包含对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两百年华教坎坷历史的深切地体认,进而形成坚韧不拔、乐观进取的积极主动态度,承担传承文化历史价值的使命。换言之,华教精神就是以自觉担当和自强不息的思想态度,推动以华文为媒介语的母语教育,进而弘扬中华文化。
精神弘扬最终需外化为组织形式,这也就是指推动母语教育的董教总和华文中小学。晚近董总爆发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领导层冲突危机,关丹中华中学的兴办引起诸多争议;另外独中也有日益精英化、功利化的争议,还有华小因少子化及城市化而式微,甚而面对“非汉化”危机等,所有这些都在在反映华教在新时代面临各种考验。一方面,我们应该检讨华教组织的发展是否依循华教精神初衷;另一方面,也要审视华教有否正视时代的变迁而自我革新,以丰富华教精神的面貌。
董总危机随着各方积极拨乱返正,目前已露出曙光,这个艰难的过程,提醒我们遵循法治观念、重视组织内部民主生活的重要,未来应该以修改章程、健全组织系统、明确运作程序等方案,完善组织建设。另外,董总新领导层应该展开重建工作,首要的工作就是重建已支离破碎的华教统一战线。其次就是正视国际学校、私立学校林立、教育市场开放的挑战。董总的独中教改纲领搁置多年,是时候重新启动,推展教改等革新计划,以提升独中的教育专业,强化独中的竞争力,迎接互惠共存、多元竞争的时代挑战。再者就是推展跨族群对话与文教交流,引领华教运动与公民社会运动相结合,迎接一个“平等互惠、多元开放、多彩多姿、共存共荣”时代的到来。
林连玉基金三十周年的主题是“迎风·而立”。林连玉基金是文教领域的公民社会团体,文化与教育的发展需要公平的政治条件,我们希望壮大公民社会,促成民主转型,最终有利于落实林连玉先生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理想。林连玉基金希望能够与所有热心华教的有志之士,携手投入重建董总的奋斗。我们相信,林连玉先生对于多元社会语文教育与斗争策略的思考,以及他那威武不屈的精神典范将可以指引我们共创华教美好将来。
古人有句成语:薪尽火传,意即生命的形体是有限的,可是精神却可传承不灭。批判与创新离不开传承,传承没有批判和创新也不能发展,冀望华教精神就在继承与批判之间发展,永远流传下去!
林连玉基金吉兰丹联委会举办2015年“薪火延续·华教行”,本文为该活动特刊之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