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連玉基金義務秘書莫泰熙表示,該基金會決定今年推動「平反林連玉運動」,其一今年是林連玉被褫奪公民權五十週年,半個世紀過去了,林連玉未能獲得平反,華教仍然沒有獲得公平的對待,華教運動走到今天,應該有所改變。其二則是因為在二零零八年大選後,大馬政局出現朝野勢均力敵的新格局,為了呼應新格局,首相納吉提出了國家轉型的口號,身為維護華文教育的組織,林連玉基金不想成為歷史的旁觀者,而希望能成為協助國家轉型的推動者。他說:「我們不希望失去機會。」
林連玉基金成功號召八十二個團體組成平反林連玉運動工委會,包括商會組織、鄉團、大學生組織、華教組織及大會堂等。為了達到平反林連玉的目的,工委會發動明信片簽名運動,希望收集十萬張明信片呈交給首相。此外基金會也出版多種語文小冊子,讓其他族群了解林連玉並不是華文沙文主義者,而是具有跨族群思維及爭取民主與人權精神的領袖,從而拉攏其他族群共同參與平反運動。平反林連玉運動高潮預料將是配合十二月十八日林連玉忌日上演的《林連玉自傳》舞台劇,把林連玉的一生搬上舞台,讓年輕一代不會忘記歷史。舞台劇監製傅承得說,林連玉自傳的團隊也是深受歡迎的《春雷動地》舞台劇原班人馬,這包括著名音樂人周金亮及舞蹈家馬金泉。他透露,該舞台劇將分四幕,即林連玉的童年、南洋的漂泊過程、捍衛華教及晚年生活。他說,林連玉基金是基於《春雷動地》中展現林連玉為華教鬥爭事跡的一幕極具感染力,決定把林連玉的一生搬上舞台。他說,舞台劇不會只塑造林連玉的崇高形象,而會展現他的偉大與平凡兼具的一生,有愛有恨、有血有肉。舞台劇首映禮將在林連玉教職生涯最後一站尊孔獨立中學舉行,讓人們回到歷史現場,親身感受華教鬥爭的艱苦道路。
林連玉一九零一年出生於中國福建永春,畢業於�門集美學校。一九二五年因中國政局動亂而南赴南洋,先後在印尼及馬來亞當教師。一九五一年他歸化為大馬公民,同時推動成立教總,領導教總、董總及馬華組成三大機構,反對教育法令。一九五四年他出任教總主席,領導反對教育白皮書,爭取把華文華語列為官方語文之一。一九六一年由於他積極反對把獨立中學改制成國民型中學,被教育部吊銷教師資格,同年政府以「故意歪曲與顛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計劃的策動對最高元首及聯合邦政府的不滿」及「動機含有極端種族性質,以促成各民族間的惡感與仇視,可能造成動亂」為理由,褫奪其公民權。當局的行動顯然是要殺雞儆猴,警告華社。林連玉隨後聘請著名人權律師林碧顏展開一場歷時三年的法律鬥爭,不過敗訴。一九六四年,不是公民也不能再當教師的林連玉退出一手領導的教總,但繼續參與董總和教總的活動。林連玉晚年雖然因視力衰退而無法活動,不過頭腦仍然清晰,病逝前三個星期還撰文駁斥前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的專欄文章。林連玉死時最大的遺憾,相信是無法看到母語教育受到公平對待及恢復其公民地位。不過,若他能看到萬人出席他的出殯儀式,相信他在地下也會感到欣慰,他的鬥爭後繼有人。
是各族共存共榮的問題
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集初表示,平反林連玉運動不應該被簡化為恢復林連玉公民權,林連玉公民權被褫奪是因他反對政府實行單元化教育政策,因此恢復林連玉的公民權只能視為是平反林連玉的起點,教育平等法才是運動的終點。他指出,林連玉雖然是為捍衛華教而鬥爭,不過他的核心思想是各族共存共榮,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民族平等建國理念的問題。因此,平反林連玉不止是為了林連玉,更是為了各民族在這個國度裏,都能得到平等的對待。
林連玉基金主席杜乾煥表示,平反林連玉運動有更深層次意義,為母語教育尋找制度化的解決方案,廢除長久以來的歧視;他認為華團應該把林連玉事件轉化為行動,要求政府還林連玉一個公道,及立法公平對待母語教育。杜乾煥認為,若要爭取母語運動上取得突破,基金會就需讓各族了解其鬥爭目標,聯合各族的力量爭取。他指出,七月發生的萬人大遊行讓他看到希望和充滿信心,各族展現林連玉精神,爭取平等和反對壓迫。
林連玉去世已經二十五年,華教鬥爭半個世紀,維護華教已經成為華人社會的重要凝聚力,此次平反林連玉運動也看到不少能良好掌握華文、英文及馬來文的新生代的出現,讓華社看到希望與信心。石在,火種不會滅,華教尚存的一天,林連玉的精神將會繼續被貫徹……■
原文出处: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