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历劫还新应不磨”,一位历史人物在不同时代应该有不同时代的意义。那么,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认识林连玉?
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独立数十年来,国家从教育、文化、政策多重方面的单元,甚至是霸权倾向,从未消减,甚至已变本加厉。1964年林连玉在<在吉隆坡上海楼饯别会上的讲话>曾担忧马来亚会因沙文主义横行而“自我毁灭”,如今看来此担忧已一语成籖。
华教运动思维内缩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林连玉早已为我们开出了药方:以“多元”对抗“单元”。现况却是,在倡导多元教育的组织中,占重要地位的华教运动,却给人一种守旧的印象,距离倡议“多元”甚远。
现今华教运动,是秉持着麦翔总结的“林连玉精神”,以构建“吸纳、融合各族群文化优点于一炉的平等民主新社会”为目标,还是仅求自保,不作他想?恐怕现今是后者而非前者。
如黄集初所提及,若非以所有族群的“平等”为目标,那么平反林连玉也毫无意义,这句话的确值得华教运动人士去反省和深思。华教运动目前关注的圈子日益向内、缩小,以致有舆论认为华教运动不过是华人种族主义的产物,实属可悲。重新认识林连玉,能否让华教找回自己原有的义务和定位?
认识林连玉不仅适用于华教。各界应对赤裸裸的种族议题,回应依然相当薄弱与单调,归根究底,是没有办法在种族议题上有实质的建议。林连玉的最终愿景,就是通过追求教育的平等达至追求族群的平等,它本来就不局限于华社本身,倘若说,现在被视作华人种族堡垒的华教运动,能跨出族群的小圈子,做到如林连玉生前所希望的,成为各族在文化领域中的先行者与典范,能否撼动到被蓄意建构起来的民族分野?
与公民运动接轨
如若争取族群平等的时候,从争取教育和语言文化权利平等开始,会不会收获奇功?公民运动和华教运动本是相辅相成,现今却未能接轨,实属两者的遗憾。重新认识林连玉,倘若能使华教人士认清华教运动和公民运动的联系,或使公民社会意识到争取教育平权的重要,或许能弥补这一鸿沟。
认识林连玉,也是为了以事实回应虚构,从根本上解构文化霸权。许多人主张马来文比其他语文占更重要的地位,是“建国共识”,不容置疑。“建国共识”是真有其事,还是时运使然,抑或不过是权术的产物?林连玉的回忆录就清楚告诉我们,对教育文化极为重要的达立报告书,华人曾极力反对却被无视,何来“共识”?这些“我方的历史”,尤其在历史被官方蓄意简化过后,更应不断重提。
认识林连玉的风骨
认识林连玉,也能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何谓风骨,何谓品德,什么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林连玉身上,我们可以看看具人文底蕴、不畏强权、敢怒敢言的华人知识分子,究竟是什么样子。林连玉过世已久,不能亲身告诉你,但是黄润岳及吕风对他的记述,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二。像林连玉一样的人物,任何时代都很少很少,值得“历劫还新”。
2015年8月10日
廖明威就读拉曼中文系,辩论员,现于林连玉基金实习。
请点击下载:《历劫还新应不磨——“重读林连玉”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