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结束了6年在华小教育的拉丝达与一般同龄的巫裔升上国中,唯一不同的是她选择报考华文,然而,学校的华文课与穆斯林的宗教课凑巧安排在同一节,以致这名深爱中文的学生迫于另寻出路。
在华文与宗教两科之间,缺一不可。一旦上了宗教课,每星期却比华裔同学少上几堂的华文课,这对深爱中文的拉丝达而言无疑是一大困扰。也许是天意的安排,这个时候她遇到了一名在独中教书的马来女老师,并介绍她试着报读独中。
霎眼已是十多年的事,如今是国营电视台中文组记者的拉丝达,接受马新社访问时忆述这段往事。
“当时我觉得,独中可以考SPM(大马教育文凭),所以在国内不会出现文凭不受承认的烦恼,而且我还可以考以华文为媒介语的统考,统考也可以让我直接升大学就读文凭课程,可跳过大学预科班、基础文凭课程及中六。再加上学校也安排一位老师专门为我上宗教课,好让我也同时可以报考宗教科目。”
因为计算过念独中的好处,拉丝达最终决定报读独中。
被顽皮同学排挤和嘲笑
从江沙的崇华小学,到怡保的深斋独中,再转学到吉隆坡的循人中学,拉丝达的这一条独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从一开始报读独中面对学校书记的质疑,到成功入读后受到同侪的排挤,直至毕业后拥有比其他同族友人多了一个优势,这些可说是令她难忘的事。
她说,到独中报名念中一时,看着这名“马来妹”前来的校内书记完全不听她的解释,而断然指她来错了学校。
“当我讲华语后,她才让我见副校长,考试及入学。”
拉丝达说,成功进入独中却遭到部分顽皮的同学所排挤,有者羞辱她很胖、有体味、皮肤黝黑,甚至称呼她“马来婆”,让她觉得非常伤心,只能回家泣诉。
“不过,庆幸的是,在同一时间有另外一部分的朋友还是很挺我,会帮我骂(那些)说我的同学,而且骂得比我更凶,比我更在意!”
从那时起,拉丝达就意识到,在一个种族里,必然有好的人,也有害群之马,因此,若要说某个种族会歧视别人,是有欠公平的。
在独中的日子,同学相处久了,多了沟通及了解,慢慢的与曾经对骂的同学和好,有者在毕业前甚至向她道歉。
“最重要是,大家要学会了解、沟通、交流,再加上彼此之间的尊重,才会减少种族之间的歧视。”
多懂一种语言多一份优势
提到接受至少12年的华文教育,是否为本身的生活、就业及人生观带来更大的收获?拉丝达表示赞同,并指在生活中因了解不同种族的人后,思想上也用更广大的角度去思考,譬如有关种族的歧视、政治、政策等课题。
让拉丝达感觉很棒的是,因为本身听得懂别的语言,在阅读书籍、娱乐等,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并获得更多不同角度的知识;甚至在就业方面,也因为懂多一种语文及华文的文凭,而比别人多了一份优势。
“不过,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华人还是选择不会录取(懂华语的)马来人,因为可能会(觉得)与顾客缺乏亲切感,这对国家团结(的努力而言)是不健康的现象。”
她认为,学懂中文有非常多的好处,尤其中国的网购、批发网站等,都可让巫裔认识更多的商品,甚至是货比三家。
辗转多年,在这段苦乐参半的时光,交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是拉丝达最美的回忆。
直到今天,他们都有联系,一起茶聚、旅行等,甚至华裔好友出嫁,她也去当姐妹分享幸福时刻。
来源:《马新新闻网》2015年7月1日报导,原题“巫裔女生排除万难挤进独中 · 毕业当上国营电视中文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