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文告】《中学预备班改革刍议》备忘录

缺一

2. 预备班的缘起

中学预备班(Remove Class)是因应马来西亚独特教育制度而制定的语言衔接班级。1960年政府发布《拉曼达立报告书》,建议预备班的实施,并在 《1961年教育法令》被落实。此后每一名华小和淡小的学生,升上国民中学后,都须先上一年的预备班。

预备班的三大宗旨是:(一)让学生充分掌握马来文,为接受中学教育做好准备;(二)让学生能有效地用马来语来沟通及(三)培养国民精神和马来西亚社会的道德价值。

设立预备班的目的是让华小和淡小学生有一年充分学习马来语或英语的过渡时期,以打好语文的基础,让他们能适应中学媒介语的转换。媒介语转换影响孩子学习进度是很正常的事,若无法学好新的媒介语,将更难跟上个别科目的学习。

1967年至1986年五年级检定考试时期,获得全科A的华小和淡小学生可以在六年级后豁免读预备班及直升中一。 小学检定考试(UPSR)于1988年开始实施。实施之初,延续五年级检定考试处理方式,即考获全科A的学生可以直升中一。1993年起,直升中一的政策开始松动,华小和淡小学生在UPSR考获4A2C便可直升中一。

一直到1995年,华小和淡小学生直升中一条件继续放宽,只需马来文获得C等,四、五、六年级的马来文科目评估至少获C等,具备良好的马来语沟通能力,就能直升中一。这项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3. 预备班当下面对的问题

在上述的工作营,经过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出席者列出了现今困扰国中预备班的数个重大问题,亟需有关单位的关注:

3.1 语言障碍

普遍上,从华小升上国中的华裔生都面临语言障碍,原因是许多中学教师皆不谙华语。这些学生无法和老师有效沟通,进而影响了学习进度。

校方和老师其实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若校方安排不谙华语的临教担任预备班老师,老师若无法与学生沟通,在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都会成问题,最终造成学习成效不佳,班级纪律松弛。但是,反其道行之,若由谙华语的教师教导预备班,虽能解决沟通问题,却因习惯使用华语而失去加强马来语的机会,就读预备班也失去其意义。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非华裔老师稍懂学生的母语,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并带有热诚,将有助于学生克服沟通障碍,跟上学习进程。其中,一位预备班过来人指出,她曾遇上一位会说简单潮州话且用心教学的马来老师,他的教学方法让她能在一年内掌握好马来文。

3.2 课程与教学方法

部分出席的老师认为,普遍上,预备班的教材毫无新意,篇章深奥且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建议改进教材内容,以达吸引学生学习的目标。

出席者提出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照顾全体学生?是因材施教还是照本宣科?能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否有改进?

由于马来文不是母语, 亦非华小教学媒介语,学生面临一定的学习障碍,教育专才应研究有效的教导马来文方法。

3.3 部分老师的态度问题

部分老师对预备班没有恪尽其职,他们对预备班学生的纪律不佳和无法集中精神学习或感到无可奈何,或采取放任不管态度。老师不理睬学生,进入班级就让学生自修,结果学生一整年都在玩。

预备班办不好不全然是语言障碍、校政或家长的问题,老师的责任感和热诚其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3.4 校方的规划欠妥

由于不重视预备班,许多学校的行政人员安排临教担任预备班的老师,这些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临教,无法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常无法有效让学生理解所教授的课程,导致老师得过且过,学生也沉迷于玩乐。

一些教师反映,预备班的课程时间表可以一年更换三次,除了老师无法适应,学生必须在有限时间内不断适应各种教学风格,这影响学生的学习。

校方清楚知道预备班存在不少问题,但仅有少数的学校试图解决预备班长久以来面对的问题。多数学校不曾特别针对预备班问题进行讨论和着手解决问题。

在乡区华小,华文课师资严重不足,老师被逼以大班教学,效果不佳。这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受影响,小学的课程尚无法跟得上,升上中学后情况加剧。

出席者皆认为,如果行政人员积极采取行动,多数预备班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因此首先要解决校方政策问题,不能让学校把预备班放在自生自灭的处境。

3.5 学术优先牺牲后进生

大部分学校不愿开设预备班,因为预备班将拉低学校的学术表现。即使设有预备班,校方也只会委派教学能力欠佳的老师负责,甚至放任预备班学生玩上一年,使预备班成为名副其实的“放牛班”。

3.6 小学教育产生的问题

出席者反映,若孩子无法在小学六年时间学好马来文,要求预备班老师在一年内教会学生马来文,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公平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在研究预备班问题时,必须追溯小学教育是否影响预备班学生的学习基础。

3.7 家庭因素与辅导系统

家庭因素是影响预备班学生学习进度的其中一个原因。一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复杂,使他们无法专心学习。在欠缺辅导老师的学校,普通老师必须兼顾家庭辅导的角色,导致他们分身乏术。

3.8 社会偏见

从以前到现在,预备班都是被忽略的。自从预备班采取非强制的制度后,多数家长倾向不让孩子就读预备班,只有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才被编入预备班。因此,预备班常被社会污名为“放牛班”。在功利和学术成绩至上的社会中,上预备班变成一件很羞耻的事,深受其他班级和社会歧视。预备班的学生很容易会有低人一等的心态,可能因此自暴自弃。

4.0 改进预备班的建议

4.1 课程设计与语文接轨

  • 把应用马来文(Amalan Bahasa Malaysia)科目分为历史、地理、科学、数学等科目。
  • 课程与教学所使用的马来文不可太深,以免学生不能理解及掌握。
  • 指定拨出2节马来文节数供阅读课外读物、阅读报告,另2节进行口试。
  • 注重听、说、读、写4种语文技能。
  • 预备班首3月的过度期(PROBIM)必须进行。

4.2 师资

  • 建议特别培训预备班的老师,让他们掌握教预备班的方法和教材。
  • 经过培训后的老师应该是固定预备班特别教师,长期教导预备班。校方不应以填补教师空节的方式来安插预备班老师。
  • 懂得“初级读写能力课程”(Kia 2M – Program Kelas Intervensi Asas Membaca dan Menulis)的方法。
  • 调派谙华语教师,以第二语文教学的方式来教导学生。
  • 在评估学生能掌握基本国文能力后,以国语为媒介语来教导学生。

4.3 学生与家长因素

  • 让学有所成的前预备班生能现身说法。
  • 针对小六生,举办升中学的辅导讲座。
  • 为预备班学生开办辅导课:心理辅导、语文掌握。
  • 邀请团体、组织给预备班生办讲座。
  • 灌输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了解国语和英语的使用价值。
  • 在新生报到日当天,办家长讲座会。
  • 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改变家长对预备班的观念。

5. 结论

经过五十年的落实,预备班作为国民教育制度的一环,累积了许多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我们呼吁教育部正视这些问题,成立专案小组进行研究,也举办全国性的研讨会,邀请各方利益相关者—家长、学生、教师、督学、国内外学者、教育专家和政策制定者—集思广益,全面检讨现有的问题,并纠正现有的不足之处。

我们也呼吁民间文教团体给予政府全力配合,在全国各地推动预备班问题的醒觉工作,正视语言接轨所衍生的辍学问题,改变社会对预备班的刻板印象,积极支援弱势的后进学生,与政府一起推动教育制度的革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