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致词】扎根华社加强跨族联系 迎向多元开放时代挑战

2015年度(第20届)林连玉基金会员大会

主席吴建成讲词

尊敬的林连玉基金顾问黄明治先生、刘锡通先生、各位董事、团体会员代表与个人会员,以及媒体记者,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出席2015年度林连玉基金会员大会,履行会员基本义务,一同回顾与评估过去一年的表现,并且监督本组织的发展。

1过去的一年,是辛勤劳动的一年,也是成果丰硕的一年。林连玉纪念馆在去年底正式开幕,展示空间也正式对外开放。它展示族魂林连玉的事迹,以及他和战友在华教运动史上的光辉史绩。五层半大楼成为行政策划基地,展示中心则是弘扬林连玉精神的据点,这项成就足以告慰华教英灵,也预示林连玉基金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着力完善各州区联委会基层组织,以及推广文教学术研究,探寻华教在多元开放时代的道路。

去年两项重大活动是林连玉行义跑筹款及华文教育研讨会。吉隆坡、柔佛峇珠巴辖、霹雳怡保三场义跑多得华小、独中鼎力协助,筹获近246万令吉,扣除开销,实际款额近200万令吉,使林连玉基金财务根基更厚实,减轻办今后活动的负担。华文教育研讨会获得独中校长与教师、董总与教总代表出席,同时邀请台湾、香港教育界学术人员主讲,凝聚华教改革的呼声,铺筑良好的交流平台。该研讨会是本会连同独立大学公司和华社研究中心联办,希望以后继续携手合作。

各位,林连玉基金各区各州联委会是组织的臂膀,有力地协助林连玉基金在地方基层扎根发展。林连玉基金董事马不停蹄地拜访北中南地区与东海岸,今年五月中旬访问沙巴,七月又将飞往砂拉越,目的是要在东马设立联委会,为林连玉精神找到新的发展据点。我们的组织发展愿景是,首先从上而下地推动,联委会能够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地发展,以便形成州级的联委会,然后再从下而上地推动,从地方与社区出发,倡议新的社会参与议题,为组织注入更多的动力,从而达致组织的民主化。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不只是静态史料展示,更能够结合全国各文教机构,开展文化史料保存活动。纪念馆推动的导览培训课程已激起老中青的学习兴趣,未来结合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专生的参访,必定能让林连玉精神开枝散叶。另外,本会长期出版《当代评论》,探讨时事文化课题,加上去年本会与隆雪华青组团前往台湾考察社区营造,都为组织带来新的气象,让青年发现本身的优势,发挥所长。未来我们还要积极推动组织年轻化,为华教培养接班人,避免步上华团常见的青黄不接道路。

眼下国内政治局面诡谲难测,朝野拉锯战仍旧,然而各自都面临内部崩裂的难堪局面。林连玉基金身为文教领域的公民社会组织,坚定地支持民主平等,捍卫公民团体的自主地位。政治压制不解除,母语教育难有出头天的机会,然而我们也看到国内教育市场日益走向开放,国际学校、私立学校乃至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充分利用了后马哈迪时代的小开放局面,如雨后春笋般设立。华教运动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与单元封闭的政府教育政策抗争,另一方面要有智有勇地面对多元开放时代的教育多元化的竞争;我们必须端正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改革,不能固守在单元封闭的思维中。我们必须回应开放竞争的挑战,否则将因竞争力的不足而消亡于多元开放的大时代里。

2今年是林连玉逝世30周年纪念,也是林连玉基金创会30年。我们将以“迎风·而立”为主题,举行连串的纪念活动,也趁此总结过去,寻思将来的道路。古人说“三十而立”,“迎风·而立”寓意林连玉基金走过30年风雨路,将继续秉持林连玉先生“威武不屈”的风骨与风范,笑傲不惧,迎向风雨。

林连玉基金希望今后能够“扎根华社基层,加强跨族群联系”。林连玉基金认为,华社内单一组织领导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元合作的时代已然来临,华教课题乃至其他文教、社会、政治、经济课题,不应该是由单一组织充当老大哥说了算。基于这样的原则,林连玉基金乐于与董总、教总及各州大会堂合作,推动各种有利华教与民主人权发展的课题。

董总领导层危机延宕多时,令华社痛心失望。林连玉基金早就疾呼根据民主原则举行重选,失去多数支持的领导人不应该再眷恋权位,造成华社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我们诚挚地呼吁华社重拾爱护华教之情,各界一同重建董总,让这座华教堡垒早日恢复光辉,让分崩离析的华教统一战线再次整合,为我国公民社会运动增添力量。

谨以寥寥数言,与大家交流,相互共勉。愿大家站稳岗位,继续将林连玉精神发扬光大。谢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