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永春,觅家书

1
林连玉永春故居。

永春是林连玉的故乡,家书是林连玉与中国儿孙的鱼雁往来。

1995年,林连玉的次子林多才,在林连玉基金出版的《华教节特辑》一篇文章里透露他有保存林连玉自1960年10月21日至1985年11月18日,前后二十六年(1967年全年均缺)写给儿孙的家书,近三百封。数年后,林连玉基金对林连玉遗著及与林连玉相关的文章整理出版已七七八八,开始萌起出版林连玉家书的念头。数次委托与中国福建永春有频密接触的马来西亚福建会馆及永春会馆同仁接洽永春县文化及体育局局长、林连玉的内孙、林多才的长子林建春。当时林多才已过世,家书转由林建春保管,但他不让外人包括同乡亲睹,坚持只允许林连玉基金派专人去翻阅及影印。

2005年,在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秘书长尤培胜的大力促成下,获得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主席丹斯里郑福成赞助三张机票,林连玉基金派出林连玉基金主席陆庭谕、新纪元学院历史学者廖文辉及时任教总执行秘书长的笔者,随永春联合会访问团队齐赴永春。

2
2005年10月30日,尤培胜、陆庭谕、廖文辉、姚丽芳摄于永春林连玉故居。

我们三人和尤培胜的主要任务是觅家书,因此谢绝一切观光及应酬,直驱林建春办公处。林建春已在一间阅览室备好家书,交由笔者与廖文辉翻阅。由于时间紧促,影印设备不先进,我们二人全神贯注,足足花费一整天才印完两份,且尽量不遗漏,连信封也不放过。这两份,一份作为编码归档收藏,一份作为编辑书信集之用。千里迢迢,完成所托,方松了一口气。

家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反映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拜访永春后的当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推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45个倡议人包括了大师级人物如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李锐等。倡议书说:“(家书)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展示了个性的光芒,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提出此倡议,因为不能眼睁睁看着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悄然消亡。几个题词画龙点睛的道出家书的历史价值——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家书尚真情,凡事先预谋付梓者俱非上品”;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说:“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著名剧作家苏叔阳说:“家书可以纠正很多历史的偏说,可以丰富我们历史所看不到的那些角落”。

林连玉家书提供林连玉研究另一角落的资料,学者们期待林连玉家书的出版一如盼望沈慕羽日记的面市一样,但当事者却持不同态度:沈慕羽生前催促着出版,而林连玉早在1962年底就认为家书是话家常,无学术价值,不同意出版。无论如何,林连玉基金将从学术研究及当事者(包括家属)等角度慎重处理这批得来不易的家书。

5
林连玉家书。(1961年4月4日)

永春之行,家书之后第二目标当然是依循林连玉足迹,拜访他的故乡,寻找他人生中失落的一角,亲临现场的感受是五味杂陈的。自林连玉“飘零作客滞南洲,时序浑忘春也秋”,决定落地生根,真正把马来(西)亚当作第一故乡,让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在这块土地上发光发热,然而生他的故乡、父母妻儿都在的故乡,真的能从他记忆中剔除吗?林连玉对出生地曾有如此的赞颂:“岵山荔树,太平紫李,前溪碧桃,上珍忆故乡;桃陵书法,翘松诗词,桂亭纸织,三绝思前哲”(<永春三绝>),他却因囊中羞涩、居留地局势剧变如紧急法令、大陆变色成主政者顾忌的共产国家、奋不顾身率领马来亚华社争取公民权益、自己被褫夺公民权决意与政府抗衡到底,种种原因,一生回中国只三次。最后一次是1946年10月底,距离去世近40年。我们仿佛带着他的灵魂重访生疏的故乡亲友,感觉有点沉重,感觉有些愧疚。

林连玉在马来西亚荣誉满载,但在永春蓬壶县西昌乡的老家“一经堂”,却长年失修。林氏家族最早的宅居已成为西昌老人活动中心,由于当时关闭不得其门而入,我们只在外头溜达,外墙斑驳不堪,内部应好不到那里。“一经堂”是林连玉高祖因子孙繁衍在旧宅旁侧不远处另盖的一栋传统一进两厢的建筑,后由林连玉曾祖之兄弟后人各占住一厢。

廖文辉说:“由于林连玉之祖父为清朝岁贡生,吃粮当官,非一般寻常百姓。虽然只是芝麻绿豆官,但根据清朝规定,凡是有官职者皆可在其屋之上堂中间筑一台阶,同时可在其户之外立二石柱,植树其中,直插云霄,以示此乃官宦人家,有别于一般寻常百姓。”我们在“一经堂”徘徊逗留,由正门直入堂上,斗大的红纸黑字“一经堂”三字即映入眼帘,堂上供奉历代先祖的照片,并有一炉清香,林连玉遗照也在其中。厅堂两侧已成为粮草储放处,瞄一瞄房间,阴暗破陋,溢漫衰败氛围。我们几个站在户外合照,石墩之间的乔木早已不在,让人不胜唏嘘!如果林连玉像大商贾衣锦回乡,“一经堂”应该会另有一番风貌。但林连玉是一介穷书生,与马来西亚华教一齐打拼苦斗,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哺育后人,绵延文化。

5.3
“一经堂”中厅。

我们也参观了永春市中心的“居敬楼”,是林连玉去世后脱售其股票而建,现为林连玉媳妇与儿孙居所。取名“居敬”是以林连玉之学名“采居”和名字“皇敬”各取一字合并而得,显示后代的饮水思源,也或是林连玉长期离乡背井对后代的一点补偿!

永春之行的第三个收获,是随永春联合会访问大队参观占地156亩、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福建省永春师范学校,是一所融小学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朝气勃勃的学校。在那儿,终于见到照片中的林连玉大楼及在其底层楼辟设的林连玉纪念室。此楼建于1997年,是马中第一栋以林连玉命名的建筑物,由福建及港澳梁氏堂兄弟共同促成——有“永春陈嘉庚”美誉的梁良斗捐资、书法家与教育家的梁披云提供资料、曾任福建副省长及广东省长的梁灵光开幕;后二者1930年代曾与林连玉在尊孔共事。他们之间的隆情厚谊与教育理想及文化热爱融成一块,山高水长,不因地域距离身份差异而褪色消逝,令人感动!

赴永春,觅家书,或伤感,或欣喜,却更贴近林连玉的真实。

 

本文原刊于《林连玉纪念馆通讯》(专号)2014年12月出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