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民族的灵魂
语文是民族文化传递和表达的工具,是民族的灵魂。大马华裔公民的文化,若没有华小和独中,将无法保存下去,必将消失无存。六年华小教育只是华裔同胞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不足以维护和发扬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必须通过以华文独中作为华文小学的延续,完成十二年的基本母语教育以及发展华文高等教育,才能达致目标。
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
独中工委会1973年所通过的《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在总的办学方针方面指出,必须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教育学家公认母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媒介。学生用母语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比用任何其他语文来得容易来得快。如果以学生不熟悉或掌握得不好的语文,如马来文或英文,来进行教学工作,则学生必须先克服语文障碍的问题。学生往往由于语文能力所限,不能准确和完全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也不能有效地参与讨论或提问。结果,上课时,经常只能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被动方式进行。学生通常也无法把学过的东西以自己的语文重新表达出来,常常只是把所抄下的笔记或课本上的片段一字不易地回吐出来。学生的灵活思维活动受到了扼制,学习的进度和效果往往极不理想。
在经过六年的华小教育后,有约80%的华裔学童转去国中接受非母语的中学教育,这些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开始,却在这个时期被迫以没有掌握好的马来语来听讲,理解课文,思考和表达,结果遇到很多挫折。读书学习成为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教师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华裔学生在国中的耗损率相当高。理大讲师杨泉先生曾对1975年进入国中预备班约四万七千人的华裔学生作过调查,发现能念完中三,顺利通过初级文凭考试而升上中四的只占原有人数的35%。
在新村地区,情况更糟。国中预备班学生中,约50%在初级文凭考试前辍学,约24%升上中学四年级,8%进入先修班而少过2%有机会升上大学。这些落第生的素质并不一定差,只是由于以非母语作为教学媒介,无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而被淘汰,实在非常可惜。
一些人士误解进独中只是“学中文,讲华语”,以为只要国中有母语班,每星期上三至五节的母语课,也就可以说是接受了母语教育,而国中只要有开设母语班也可以被称为华文中学。这些人士显然并不了解什么是母语教育以及母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功能何在。
综上所述,可见华文独中以母语教学,不单只是“学中文,讲华语”,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和发扬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为了按照学习规律和教育理论,真正地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有能力的人才。
兼授三种语文
在总的办学方针方面,《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也指出,应该在不妨碍母语教育的原则下,加强对国文和英文的教学。我们不是沙文主义者,只提倡学习华语华文,不学其他语文。恰恰相反,我们一路来都鼓励学生学好国文和英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学日语、法语、德语或是淡米尔语。不过,我们不能不顾现实,不顾学生的能力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硬要他们多学国文和英文。这样做,所得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不但国文和英文学不好,连其他知识科也学不好,可能连母语都会受到影响,结果是样样都半桶水。
对于国文和英文,我们必须明确界定它们在华文独中整个教学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
香港中文大学讲师萧炳基认为,为了避免母语与外语相互干扰,必须在母语基础牢固后,才加紧外语学习。他建议初中英语以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为主,写、讲能力为副,高中则注重学术语文的进修或实用语文的锻炼。
严元章博士指出,提高英语程度应单纯从英语科本身的教学着想,而不在这之外打主意。要由多读英文书来提高英文程度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数、理、化、生等学科应采用英文课本,要多读的应该是英语课本之外的补充读物,应该是英文深度适当而内容生动曲折的故事、传记、剧本之类的文学书,并不是那些英文相当深而内容呆板单调的科学课本。
上述看法主要是针对英语而言,但对国语也是值得借鉴的。只要我们不好高骛远,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依照教育原理和学习规律去处理英文和国文的教学工作,就能有效地兼授三种语文,以适应升学或是社会实用的需求。
必须办设完整的华文独中
在独中复兴运动之前,霹雳州的独中大多是以收容国中落第生为号召,其实是变相的补习学校。由于盲目跟从国中,没有自身的特色,相形之下,根本无法超过别人,结果,不能成为正规学校,只能苟延残喘,日趋式微。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掀起之后,确定了办设完整的华文独中这一正确路线,加上霹雳州华教人士的艰苦奋斗,独中才复兴起来。
吉兰丹中华独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它以前也是主要收纳落第生,提供重考政府考试的机会。因此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到1984年,学校被迫暂时停办。1985年决定进行改革,成立复兴委员会,采纳《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的办学方针。经过丹州热爱华教人士以及各方面群策群力的努力工作之下,终于成功复办,并且购置了新校地,准备开展建校工作。我们深信吉兰丹中华独中将会继续茁壮成长,发出异彩,让中华文化的光辉,永照东海岸。
上述事实表明,华文独中必须办设为完整的华文中学,不要盲目跟随国中,树立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才能与别人竞争,才能发展壮大起来。
独中毕业生的出路
由于我国政府实施大学入学固打制,国中的华裔学生有机会进入本地大学的,不到2%。由于华文独中统一考试文凭已经普遍受到各国大专学府的承认,独中生到外国升学的机会也至少不比国中生差。到外国升学,目前还是以台湾最便宜,而独中生在语文和学术水准方面显然比国中生犹胜一筹。以时间来说,独中生只须修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年中学课程即可申请进入外国大学,而国中华裔学生则须修预备班一年、中学五年、先修班二年共八年才可申请进入外国大学。
就业方面,在新经济政策下,华裔国中毕业生当公务员的机会实在太小了。要进入工商界服务,国中文凭的价值也不大。独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比国中毕业生强。在刻苦耐劳、为人处世及纪律方面,由于长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人对他们可以有较大的寄望和信心。目前,许多独中已在高二、三年级兼授商科、电脑或电子课程,一些还协助学生在校时先取部分的LCCI或C&G文凭,加强了独中生在工商界的就业条件。
结语
以上就独中办学方针方面经常困扰家长的几个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当然人们长久形成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我们还必须不时向家长和广大社会人士阐释和宣播我们的观点和作法,使他们对母语教育和华文独中的一些误解逐渐纠正过来。同时,我们也必须扩大组织并加以健全化,从各方面尤其是校友会吸收一批有朝气的年青人,建立一个坚定能干的班底,开展招生运动,然后逐步改善设备和加强师资阵容。有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又有贯彻这个路线和方针的人力及物力,振兴的工作就一定会成功。
摘自《董总会讯》1987年3月15日
电子档取自 《董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