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导 ] 500年后你会如何看待这些遗迹?

event-rensheng-preare-mask9

編按:本文乃整理自2015年3月17日,晚上8時於林連玉紀念館活動空間,由黃俊銘教授(台灣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所主講的“古蹟,市民生活與都市發展”主題講座。本活動由UCSI建築系與林連玉基金聯合舉辦。

文/李福淞

古蹟,市民生活与都市发展”对我而言不算陌生。在大学办活动期间,因为须要恶补本身对古蹟与文化保护知识的不足,曾找上了安焕然与张集强老师分享这方面的故事。

再次倾听黄俊铭教授分享这类课题时,也让我在这类议题上有更好的了解和反思,因为这一次听已不再对这些感到陌生,部分提及的地方,自己也曾经到过。对于黄教授而言,古蹟文化保护不是纯粹的保存建筑物本身而已,如何保留当地的文化与空间的氛围则更为重要。文化本身就脱离不开人,少了人,这裡什麽都不是。黄教授说的这些恰好印证了曾经听过一句话,“文化”具体来说就是人与人在一个空间的生活习惯与当地的价值观。

國立台南文學館裡頭架設精英文化,結果導致一般民眾望門興嘆。-300x225
国立台南文学馆裡头架设精英文化,结果导致一般民众望门兴叹。

 

黄教授列举了几个台湾的例子。其中,虽然很多古蹟都得到了保护,但因为经济效应或策略考量而硬生生的把当地区以精英与庶民区隔。很多古蹟保护区为了生存,而在古蹟建筑裡开设高档餐饮业,又或者如国立台南文学馆裡头架设精英文化,结果导致一般民众望门兴叹。

有者更沦陷为没人到来的“蚊子馆”。古蹟文化保护除了考验文化人与设计师的智力,更需要的是决策人与当地人们的相互包容。在台湾,决策人与庶民平行讨论,商讨空间的未来与发展,这一点我个人觉得非常好,不止突显了民主精神,更实实在在的体现出包容的文化。

不过话虽如此,台湾的文化保存意识相对而言都比较正面与健康。大部分的文化保存工作都由政府出资筹办,相较于我国,一栋文化古蹟如果没被拆除,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黃俊銘教授-200x300
黄俊铭教授
甲子蘭酒文物館-300x202
甲子兰酒文物馆

黄教授还讲述宜兰酒厂的故事。这个酒厂绝对比大部分看着这篇文章的人老,酒厂成立于1926年,经历许多的辛酸与风光。台湾在早期一直沿用本地的菸酒直至2000年左右,菸酒的开放导致本地菸酒供应比例从百分之百跌至仅有百分之三十。好多酒厂也因此倒闭,然而宜兰酒厂在黄声远建筑师的改造之下,转型成为观光工厂,让这间面临倒闭酒厂得以新面貌示人,并且保留了台湾将近百年的酒厂酿酒文化。

宜兰酒厂转型成观光区是个成功的例子,但有更多的地区因转换成观光园区而破坏了该区原有的生活面貌,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却让该区毁容。黄教授引用的一段话让我蛮颇有共鸣,即“观光区让人只见人头而不见马路”。这些外来商人的进驻真的让该区起死回生了吗?之前,我总有个矛盾的想法,每每发现一个新的好地方,都期望这裡能够保留,却也不希望太多人知道。这种矛盾的纠结,也许是这个空间给予人的吧。

对于黄教授而言,古蹟与文化保护就好像与它斗长气,看谁能活的更久。如果你不能确保古蹟对子孙有没有用,至少应该先保留而不是破坏,往后让子孙来再决定要不要将它留下吧。引用出席者假设却也意义深长地的一个看法,500年后如果你还活着,你会如何看待这些遗留下的遗迹?

转载:KL360都市空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