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良
引言
林连玉纪念馆碑记,作于2013年冬至前夕,以志庆纪念馆的落成与启用。
林连玉基金为林连玉先生设立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林先生的贡献,表彰他的人格典范。林先生一生的所作所为,一生的立言立德,皆点发于碑记中。

林先生的志业,必须放在历史脉络中来评价。五十年代华人面临家国的抉择,这个抉择又关系到权益之争取(力争母语教育与国民权益)。此大关键时代,林先生都走在历史的前头。林先生一介布衣,既非大富大贵,更无党无派,却登高一呼而万山响应,汇流成独立前夕沛然莫御的公意,从而奠定大马华裔公民的文化格局与安身意义。放诸马新华族历史,没有一位人物具备如此深刻的历史意涵,故碑记称他为“华族史上第一人”。
林先生的象征意义,更蕴含了对国家正义的吁求。他所阐扬的“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理念,正可用来对质巫统所主导的建国论述。1961年林先生因反对华文中学改制而被褫夺公民权,便是这个国家权力对违背国家体制者的惩罚与羞辱。所以碑记称他为“开国代罪第一人”。
因为有如此深刻的历史意涵,有如此广大的民意愿力,当林先生过世时,不分贵贱无论党派,不期然地同声哀恸,并推尊他为族魂,印裔同胞誉之为马来西亚母语教育之父。纪念馆的设立,便是要为他预留下这样的历史位置;为林先生立下这个历史位置,便是要为非主流族群在这块国土上保留下应有的地位与尊严。
2013年,适逢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五十周年,年终又遇曼德拉的遽然逝世。纪念馆值此落成启用,时之大矣。
碑记原文
林連玉紀念館落成碑記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維我先輩,南渡尋夢,不忘文行忠信,而有庠序之教。是教也,乃群德所共業,繩繩繼繼,增長光大,以屹於今。昔有英帝殖民者,憚忌華教形勢,施令以監控之;至獨立新締,建國隱伏最終議程,以鉗制華教生機。是時也,先生乘棹南來,轉教於愛大華、爪哇、巴生、加影、士拉央、吉隆坡等地學府,見世局紛亂,而憂斯文之淪喪,毅然挺身而出,引領群倫,籌組教總,促成三機構,鞏固董教總,終以保文教於一線間。一九八五年天運乙丑,先生於歸道前夕,猶起而駁答東姑,其立命盡性至此,可謂善終矣。嗚呼!天不憫老,全民悲慟,推尊之族魂,共譽為大馬母語教育之父;又仿廬墓孔林之意,而倡設紀念館,以永誌先生遺德。斯館也,凡歷二十餘年波折,合諸華社願力,今始得奠成。信哉!先生不出,如華教何。論紀念館之設,寓有三義焉。一以感念先生之功勳。先生保華教命脈於不墜,力爭華裔公民權於先時,而奠我百萬國民之地位,誠為華族史上第一人。華教乃群眾志業,先生卓勵於前,群賢風從於後,澟澟然恃以百萬民意。是則追思先生之風,不啻於紀念華教史上諸賢先進,及社會底蘊之無名英雄耳;二以宏揚先生之人格。先生稟性剛正,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生則頂天立地,歿則以身殉道,鏗鏗然足為風範,永為世表;三以懸誥先生之精神。先生慮患深遠,獨懷宏願而為天下先,據理以爭國民權益,竟成開國代罪第一人。然則多彩多姿之信念,共存共榮之願景,必將與馬丁之夢同懸天壤,以觀天下。此三要義也,至大至剛,準於四海,而莫能容於明夷之世;唯其不容,然後見先生之至德。天未喪斯文,必有聞其風而悅起者,則國家正義可期,先生冤案可平,而民族平等之夢可圓。茲立此館,以俟諸賢明君子於來者。是為記。
林連玉基金 立 陳良 謹撰
潘仕屏 謹書
公元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夏曆癸巳年冬至
馬丁路德金發表我有一個夢第五十周年
(附注:纪念馆落成碑记原为繁体直书,无标点断句。)
附:“百万献族魂”捐款题名录(铜碑)

籌款說明
自二零零七年開展籌募林連玉紀念館建設基金以來,截至二零一三年十月,林連玉基金承蒙全國各地團體、機構、商號、學校、個人等響應支持,慷慨捐輸,募集義款,俾使紀念館順利落成啟用。各界仁翁善長七年來所捐獻義款,總計八百餘萬元,均一一見載於徵信錄,以昭大信;凡捐獻一萬元或以上者,謹刻上芳名寶號於銅碑,以資紀念表揚。
林連玉基金謹識
公元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夏曆癸巳年冬至
附注:
1. 完整题名录详见《林连玉纪念馆征信录》。
2. 潘仕屏先生书写之书法条幅:
右侧:華教乃群眾志業 先生卓勵於前 群賢風從於後 澟澟然恃以百萬民意 是則追思先生之風 不啻紀念華教史上之諸賢先進 及社會底蘊之無名英雄 共同造就此盛德大業
左侧:先生稟性剛正 貧賤不移 威武不屈 生則頂天立地 殁則以身殉道 鏗鏗然足為風範 永為世表然 其多彩多姿之信念 共存共榮之願景 必將與馬丁之夢同懸天壤 以觀天下
本文原刊于《林连玉纪念馆通讯》(试刊号)2014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