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纪念馆通讯》(试刊号)终于在今年六月间出炉。除了为本会会员、赞助人、社会热心人士以及国内外友馆或文教、学术机构等提供更多林连玉纪念馆相关资讯外,《通讯》亦希望有助于促进本地民间文物馆的交流与宣传,丰富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达致文物馆领域和本地人文历史课题的知识资源共享。
本期焦点在于介绍林连玉纪念馆。从有识之士最初倡议设立林连玉纪念馆,直到今日林连玉纪念馆的落成,已经历廿余载。在这廿年余间,有赖各界无私之奉献与华教志士的坚持,才有今日的林连玉纪念馆。陈良〈林连玉纪念馆落成碑记〉、姚丽芳〈话当年:早年林连玉纪念馆的倡议〉和〈林连玉纪念馆建设纪要(1985-2013)〉等,为读者简扼说明建馆的意义和艰辛过程。而张集强〈林连玉纪念馆的设计概念〉,则解说纪念馆外观和内部,特别是展示空间的设计概念。
本期策划采访毕业于吉隆坡尊孔中学的李业霖先生,透过他的点点滴滴回忆,重现林连玉先生当年的风采。李亚遨〈曾经越洋收藏的《回忆片片录》〉一文,娓娓道出林连玉先生手稿《回忆片片录》的重要意义和传奇经历。此外,本期特别专访华社研究中心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女士,就文献保护课题和读者作经验之谈,希望华社有识之士能够及时重视抢救历史文物的工作。
顺应近年来本地华人民间文物馆的蓬勃发展,本期推出“文物馆.乐悠遊”专题手册,简单介绍本地华人民间文物馆,读者透过专题内容,当能感受到民间文物馆源源不绝的活力,以及维护历史记忆和社区文化的坚定信念。除了提供民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民间文物馆在文化资产保存工作上亦贡献良多。
最难能可贵的是,民间文物馆绝大多数均由民间自发性创立,依靠社区或个人资源,活化社区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基因,化为一篇篇动人的故事。这些藏身在我们的生活周遭的文物馆,外观也许不起眼,但有无尽的宝藏等待着我们进一步的发掘。基于时间和条件不足,专题手册和通讯录虽然未能尽如人意,但仍希望能够激发读者思古之幽情,来一趟乐悠遊文物馆的知性之旅。
《通讯》试刊号是林连玉纪念馆的初步尝试,纵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愿能够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赐教,同时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各地文物馆有机会藉此加强交流,互相鼓励和学习,共同为建设本地多元文化而努力。
欲阅读请点击:林连玉纪念馆通讯(试刊号)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