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导 ] 全中华生活营推华教课,青年致力传承文化使命

报导:刘铭杰、苏德洲
图:受访人提供

自大学毕业后,陈志健忙于工作,虽然无法抽空投身于华教工作,但重要的是,他没忘记向年轻一辈宣扬,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让华文教育继续传承下去……

———

从网上看到一位网民向马来西亚华教斗士致敬的一段话:“一支蜡烛,如果没有芯,就不能燃烧。即使有芯,也要点燃才有意义。点燃了的蜡烛会有泪,但总比没有燃烧的好。”

陈志健(左)与莫泰熙。
陈志健(左)与莫泰熙。

这句话,提到了一个重点,从族魂林连玉,到后来的华教斗士沉慕羽、郭绪益、华教园丁莫泰熙等,他们都知道,华教之路不好走,甚至要面对诸多阻扰,但他们都愿意灌溉这块名叫“华教”的土地。

为了承袭华教基业,身为年轻一代的华裔子弟,除了要延续前人的使命,也要积极面对我国华文教育存在着的各种难题,找出方法排除万难!这些都是我们应肩负的责任。

来自槟城的陈志健,今年29岁,马来亚大学毕业,目前是某银行经理。他并非代表华社争取华教权益的义士,但他却秉持着热爱华文的心,为华教而付出,他希望可以兄姐的身分,用一己的力量,感染在籍中学生。

他希望大家如手足般,团结一致,齐心为华教,他也积极鼓励中学生报读报考中文。这些除了是为了传承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愧对先贤过去的贡献与付出。

燃起维护华教火苗

“修读华文,才是完整的华人”这个信念,是陈志健对自己的基本“标准”。陈志健维护华文的热血之心,也不是一日之内,就在心田上耕种下去,而是在大专的全国中学华文学会生活营上,让他清楚看到华文的存在价值和必要。

就算今天,陈志健已到社会上就业,但他每年仍不间断地参与全国中学华文学会生活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集合众人,不让生活营停办。

2007年陈志健大学二年级,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第二届全国中学华文学会生活营(以下简称“全中华”)的筹委会,被委任为节目组长。

由于陈志健过去是筹办生活营的熟脸孔,中学时期曾参加过童军团,对生活营充满兴趣,因此当他在马大念书时,自然而然就加入马大华文学会,同时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策划活动。

陈志健说,当年举办“全中华”前,所有马大华文学会的筹委,都得参加筹委会的培训营,也因为这次的培训营,燃起了他为华教付出的火苗。他说,那时白小还未重开,前景并不明朗,筹委们去了白小对面的神庙,聆听村长及居民讲述关于白小的事情,其中包括得向政府定时更新执照,以维持在庙裡进行的教育工 作。

给中学生上华教课

20141028dajiangtang02
陈志健每年都风雨不改回到“全中华”主讲。

在全中华筹委会的培训营中,陈志健瞭解到,华教时事和过去华教义士的奉献,加上董总分享华教一路走来的历史,令他非常感动,并将传承华文教育视为使命。

他说,倘若要将一些价值、启发和想法传达给营员,首要条件便是自己要有认同感,自己先要被启发及感动,如此一来,举办活动才有说服力。

经过一系列培训后,陈志健认为,筹委已被启发及被感动,所以能以同理心、正确不扭曲地传达爱护华教、传承文化的价值观,让更多中学生了解,华教在马来西亚所面对的困境和如何突破僵局。

为避免传达错误讯息,误导中学生,筹委会本身得先透过阅读、讨论,了解华教斗争的故事,灌输中学生正确地珍惜和爱护华文的思想,而非倡导学生反对教育体制。为达效果,全中华的辅导员都以座谈的方式分享心得。这样的方法,让参加全中华的中学生,更容易吸收。

从低谷爬上高峰

陈志健在第二届全中华后,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继续协助筹办第三届全中华。他说,当初的联络方式没有现在方便,因此常存在沟通问题。另一边厢,大家 又担心筹委人数不足,当时根本不知是否还办不办得下去?陈志健说,如今全中华能持续在办,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它有意义,曾被感动过。

回忆起当年筹办第三届全中华时,他说:“那时我已不担任节目组长,而是筹委会主席。当时很挣扎,一直在想学业与活动要如何才不会失衡。可是想来想去,我觉得大学在人生中不只有一次,先做个取捨,暂时把重心放在全中华。”

成立第三届全中华筹委会是陈志健的最大考验,成立初期只有他与两位副主席,过后他们从第二届的筹委下手,邀请他们担任组长,较后再以派传单等方式,召集新血加入阵容。

“一开始,离开的人很多,有一阵子甚至觉得办不下去了,于是我们在新学期,再做第二期的召集活动。从那时起,我们几个筹委就一直进行频密的培训营、会议等,从正式与非正式的活动,宣传活动理念。”

目前,除了马大是举办全中华的总站,他们也顾虑到,有的中学生无法来到马大,参加总站的生活营,为改善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也走出马大,分别在中马、东海岸、北马和南马举办全中华分站生活营,这是史无前例全国性的中学生活动。

这一批年轻的华教斗士认为,“全中华”的功能在于推广华文学会,令其脱胎换骨!

老婆婆捐钱的故事

营员以手牵手方式,了解族魂林连玉的奋斗故事。
营员以手牵手方式,了解族魂林连玉的奋斗故事。

自第三届全中华生活营开始,每年参加的中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每年都有超过100名学生参加总站、超过50名学生参加分站的生活营。

陈志健在第二届“全中华”生活营筹办活动时,有过一个难忘的经验,那就是“一令吉的故事”。

当年全中华筹委会主席在咖啡店筹款后,即将离开时,一位衣着简朴的老婆婆突然走向他们,并想捐出一令吉让他们办活动,这件事令他们非常感动,那一令吉对他们而言意义很大!

一令吉可能在许多人眼中,它的作用并不大,但这一令吉,却是老婆婆一颗维护华教的心,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件事,一直是生活营里流传的故事。

谈到参加的中学生,陈志健说,中学生是个活跃的群体,生活营如果使用老套方式进行课程讲座和分享会,是行不通的,所以他们採取以学术与动态游戏相辅相成的方法,让生活营活跃起来。

他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及家庭背景,这些都是造就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你要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和故事?你必须找出原因,以辅导、开导等方式,慢慢地让彼此有所了解。”

改变方式吸引友族参与

目前陈志健虽已投入社会工作,但依然是“全中华”的常客,定时请假回到马大给全中华筹委会一些指导及担任课程讲师。

上司曾对他建议,与其请假帮忙全中华,不如为公司打拼!但他说,帮忙全中华是他的休息方式。

陈志健家在槟城,每次都必须开车数小时南下吉隆坡,虽然疲惫,但他并不视这样的奔波为一回事,反之认为自己在全中华还有可扮演的角色。

国中华文学会由于在华裔人数上佔劣势,无法像华文独中一样,举办大型中华文化活动。对于这现象,陈志健指出,他在大学先修班时,只有约10%的非 土着生,所以他们举办中华文化活动时,常以跨种族的方式筹办活动,即华人担任执委,鼓励或吸引友族生参与活动,认识和瞭解华人文化。

他建议,只要学生改变设立的活动对象,只要有心,很多活动还是可以顺利举办的。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华文科的考生人数,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013年共有5万1685名考生报考华文科目,比起去年的5万3298名减少了1613名。

陈志健认为,若我们不珍惜华文教育,它还是会有消失的一天。因此,华裔子弟不应该以金钱,或“A”的功利眼光来看待华文的地位价值。

———–

全中华简介

全国中学华文学会生活营,简称为“全中华”,是马大华文学会旗下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举办生活营给全国中学华文学会的学生参与,借此提高中学华文学会的素质。

“全中华”是一个游戏与课程并重的生活营,透过游戏和团康,帮助建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培养个人领导能力。除此之外,“全中华”的课程更是精心为中学生而策划,主要针对在籍中学生,或华文学会的需求。

 

来源:《中国报·副刊》2014年10月27日
新闻原题:陈志健:维护华教是我的责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