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与马来民族主义 /麦翔

其实,林连玉精神,就其本质说,是跨族群的,是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团结建国的共同财富。为了凸显着点,下述步骤是必要的:

(一)工具:能负起厘清族群复杂关系的工具,唯有科学的社会学视野。社会学首先要求回归多元社会的人与物的社会属性,而不是停留在族性,去透视和抓住现象和变化的本质和契机,如实地还原各族群横向的社会互动关系和发展轨迹,以使描述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成为可能。换句话说,在我们来说,应当从既有的研究成果跨入大格局去——华族跨入马来族社会领域,相反亦然,即马来族研究者跨入华族社会领域,从事探索全面的历史运动轨迹。我们应当带头这样做。

(二)社会的解剖:即对马来社会的基础研究。现下市场上已出版的大量马来社会史史籍(有些冠以“国家”之名),多是单元或偏颇的东西,可当作资料,撷取其有用部分,作为综合客观马来社会史概况的依据之一。

(三)从博到约:聚焦于两族文教,勾勒出两族群一般的互动史迹,和特殊的林连玉与种族主义的本质,从中总结出今天华教的路向。

这样的研究过程,也是构建一部完整的马来西亚国家史的过程。我们的焦点在文教,只要做出成绩,决然的可以取得双丰收,即新的文教史,以及推动林连玉精神的传播,此外,还可能起到模范例作用,带动多元的马来西亚国家史的研究,其意义十分重大。

回头看看已举行过的第一次对比研究,其局限是明显的,因为缺乏马来民族主义史这个极其重要部分的支撑。

20世纪30年代马来民族主义崛起,画下了马来民族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这个民族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首先它是反对英殖民主义的产物,但同时又是对于“华人威胁”的反弹。英殖民者虚构了“华人威胁”,“合法化”了“特权”和民族主义右翼强烈的排外性和保护性,并以此为基础并凑了庇护马来贵族的“英马双头体系”(Anglo-Malay Diarchy),以掩盖和保护殖民者的剥削与压迫。种族主义统治之所以延续半个世纪以上,与“华人威胁论”密切相关。马来学者Rustam A. Sani 著《Social Roots of The Malay Left》( SIRD 2008)之中有所阐述。

在英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下,多元的马来亚社会严重失衡,表现在社会矛盾颠倒,族群间政经文教的先后不一和错乱。在几十年的发展途程中,两族(左翼源流)取得无可否认的政治层面的团结(联合)的重大进展,但文教领域却没有跟上。当1950年代林连玉领航的华教运动启航时,两族文教界缺乏了解,顿使林连玉(华教)陷入被“围堵”的困境。

在反压迫的同时,林连玉提倡“共存共荣”、糅合各族优点而成的“民族大同社会”的主张,是公开宣扬的。但这一光明正大的讯息被马来贵族散播的“华人威胁论”所扭曲,使“本是同根生”(反殖和坚持人权)的马来文教界与民众无法知悉与理解。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所应做的,是“再造手术”,将英国人与种族主义者搞到七巅八倒的国情,重新进行接驳手术。换句话说,就是批判和切除殖民化、种族化的毒瘤——“华人威胁论”,那么,五脏六腑将逐步回归原位,一个多元的、民主的新马来西亚终将出现在国土上;而科学社会发展视野是无可取代的“主治医生”。

 

2010.10.09.

 

*此文已刊登于《当今大马》,2010年12月6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