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与六个联办单位,包括隆雪历史与文化资产之友协会(历文之友)、同心公民协会、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禅灯文化艺术协会、吉隆坡永春会馆、《不惑》人文期刊联合主办“513事件54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并于日前假隆雪华堂孝恩室举办跨族群对话会,题为“Forum Peristiwa Mei 13: Pandangan Generasi Baru” (《新世代看513》国语场),为本次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划上句点。
该对话会《新世代看513》共分两个场次,第一场是于5月20日以华语进行,反应热烈;而第二场次则于5月27日以国语进行。第二场次当天应邀出席的分享者来自不同背景及年龄层,有Uthaya Sankar SB (印裔马来文学作家协会)、陈更骏(博大前进阵线副主席)及Zarifah Reene Soh(国民大学心理学学生),而主持人则是谢光量(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副主席)。

513事件54周年纪念工委会兼历文之友主席陈亚才发表引言时指出,由于513事件官方调查档案至今仍未解密,相关课题仍相对保守,甚至某种程度上会让社会大众感到却步。513事件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相信目前已时机成熟,可以让大家理性讨论。历文之友与多个联办单位每年都会举办公祭、导览及讲座活动,而今年特别邀请年轻一代重点讨论新世代如何看待513事件,尤其探讨年轻一代该如何关注相关课题,甚至能为我们的国家社会做些什么事情。他强调,我们要思考如何促使国家相对团结、宗教更加和谐;而不能只看负面影响,甚至企图引发仇恨。
第一位分享者来自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心理学系的Zarifah Reene Soh表示,身为Z世代的青年,其实没经历过513事件,甚至父母辈也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每次举办大选时,就有不少政治人物籍机炒作种族敏感课题,甚至不少传言直指“行动党赢了选举就会导致513重演”。社交媒体也充斥着许多假消息和各类资讯,更有政党善用Tik-Tok抖音散播思想和信息,以向年轻人传达相关的政治议程。遗憾的是,许多年轻人没有相关的了解或独立思考,则容易被左右影响。她补充,513事件应成为每位马来西亚国民都能掌握的基本公民意识。她更提醒新世代的年轻人必须要有自我醒觉,主动去了解国家历史事件背后的缘由。

博特拉大学前进阵线副主席陈更骏发言时则表示,第一次听闻513事件的时候,当时还是小学六年级,只简单知道那是一场种族冲突,但是不了解整件事件主因。甚至到了中学,只有在写作文或道德教育课时,会谈到种族团结与和谐的价值。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主动去关心和了解,但这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更骏建议有必要去访问那些有经历过513事件的幸存者,尤其进行口述历史,希望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可以被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学校课本应多深入讲解513事件的历史背景。他补充“513事件是全民都需要知道且引以为鉴的事”。建议校方除了课本以外,能尝试运用其它创意教学的方式,让沉重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从学生从中学习体会;尤其教师本身也应多点了解相关事件,因为他们正是传播知识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印裔马来文学作家协会的创办人Uthaya Sankar SB,他认为其实513事件并不是偶然单独发生,而是随着不同的事件环环相扣下所引发。一般定论认为513事件是因1969年5月的第三届全国大选成绩及政党胜利游行,所导致骚乱发生;而Uthaya则强调当时所发生的“唯一官方语文”争议,导致“马来语为国语,且为唯一官方语文”的地位被挑战。他认为语文课题非常敏感,且牵涉到各族种族文化的权益,进而引起社会不安,另一方面也是政治人物所玩弄煽动的课题。5月10日,当语文课题进一步困入政治漩涡,全国大选的情绪更是高亢,且一触即发了整起事件。之后朝野政党开始进入首都庆祝游行,骚乱与暴动逐步恶化,这些都是逐步导致513事件的轨迹。

在交流环节时,有关“513机密文件被公开阅读吗?”,基本上三位分享人都一致认同需要公开,惟更骏认为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反之目前人民更关心的是经济、贫穷、生活水平等民生课题。此外,Uthaya则认为如果不选现在公开机密档案,需要等到什么时候,过去从国阵政府到希盟政府,政治局势永远都不会相对稳定,并希望真相公开之后,能成为一种历史教训。吴友凭补充,许多民众尤其是老一辈都对全国大选留下了阴影,或许真相能加速国民团结。
有关“是否赞同宏愿学校或多源流学校?”来宾们也是一致赞同的,惟前提是捍卫各族学习母语的基本权利。而Uthaya则观察到,宏愿学校的现实情况与理想中有所差别,计划原本是把不同源流学校结合在一起,但现实层面则纯粹把每间学校的活动时间错开,反而减少了各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认识。
总结本次的对话会,大家基本上共识这次的对话会不纯粹讨论513事件,而是讨论着更远大的我国种族团结问题。种族课题必须被关注,一些机制需要被适量调整,才能拉近各族之间的距离,不论经济、文化、语言等多从面向,因为我们都是马来西亚子民(“We are all Malaysian”)。而这些问题应当先回到教育系统根本上去解决,比如历史课本上的书写、各源流学校母语教育的推动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