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星期六)上午10时,本馆举办了“何谓纸寿千年?——认识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工艺”体验工作坊,讲师为上海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硕士,现任古籍修复工作者的郑美玉小姐。当日参与人士共11人,分别有“巧手慧心”修复志工、第三梯次导览志工学员及5位公众。借此工作坊,郑美玉与参加者分享所学所感,纪念馆馆员杨焌恒和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高级执行员陈莉虹在现场担任协调员。
讲师从造纸术的起源与传播开始谈起,传统手工纸具有千年延绵不断的研发史,在汉代之前,很多人尝试利用各种材质来制作用于书写的纸张,而我们熟悉的蔡伦是其中集大成者。制作纸张的材料取自大自然,多数是植物纤维,比如麻、竹等,也有取动物的皮。不同材料需经过不同的制作方式,最主要是视乎地域环境的条件,就地取材当地的植物,还有水源的纯净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每个地方的造纸术也因师傅的技术和手法而有所不同。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各个地域产出的手工纸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因此无法在无视地域环境的情况下另外完美复制某种特定的手工纸。在疆域广袤的中国大陆上,自然就产出了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的手工纸类别。
造纸术这种听起来浴火重生的神技,其实建立在一个核心技术上——抄纸。简而言之,抄纸是使用筛网将打碎的动植物纤维捞起薄薄的一层,晾干后即成手工纸。然而在理论层面背后,包涵更多繁琐复杂的手续。从精选皮料、浸腌、漂白、打浆、抄纸、压榨、烘纸等工序中,师傅都丝毫不能马虎。这个工序由内到外磨炼每一块纤维,巨细靡遗,才能锻造出强韧生命力的传统手工造纸。郑美玉也表示,市面上的“宣纸”过千种,价格有百倍之差,要如何辨别,并选购合适者来用作特定用途,委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亦有一些古纸在古籍上有记载却已失传,研究人员根据记载的工序设法重新复制,但成果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她准备了几种不同产地的宣纸,让参加者亲手感觉个别的触感,另外也分享她私藏的“手工纸百科全书”,此书价值不菲,里面收录了不同的手工纸及相关源流资讯,收藏价值极高。
为了加深参加者对手工纸的了解,郑美玉安排一场手作体验,也就是制作“还魂纸”。所谓“还魂纸”指的是将使用过的宣纸重新制作成新的纸,赋予旧纸新的生命。这种技术除了传承古老的手工技艺,也传承自古以来华夏祖辈的节俭美德,是手工技艺与价值观念的优良结合体。制作“还魂纸”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只需将旧纸打成的纸浆倒入清澈的水里,用筛网抄起来,再烘干燥即可。经由这个手法,用作练笔的宣纸可反复使用,是古代文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必须掌握的技术。参加者在讲师和协调员的指导下尝试制作“还魂纸”,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相当新鲜的体验,甚至活动结束后都舍不得离开,把握机会与郑美玉交流,或尝试制作更精美的“还魂纸”,可见现代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依然保持热爱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