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企业捐款华教先例 陈凯希:有舍才有得

沈燕玲摄

◆得奖者:陈凯希(海鸥集团创办人)

1975年5月1日,海鸥集团创办人陈凯希在海鸥开业当天就从16万8000令吉股本中,拨出4000令吉捐给巴生4所独中,开创了企业捐款给华教的先例之余,也成为了海鸥社会企业责任的起点。

“当时很多人说我是傻瓜,我就是傻瓜,傻瓜有傻瓜的好。如果不傻瓜就没有今天。你敢牺牲才会有得,有舍才有得。”

在公司还未赚钱就已捐钱的案例非常罕见,但陈凯希就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且打从那天起,“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理念也成为了“承先启后,永续经营”的海鸥企业文化。

尽管在慈善界享誉盛名,但他曾数度婉拒他人提名自己参与林连玉精神奖,也曾一度婉拒稍早前获得的“南方人文精神奖—南方之鼎”,他坦言还有很多人在社会公益工作做得比他出色,所以他才婉拒。

他日前接受中文报章联访时指出,对于是否接受林连玉精神奖一事,他考虑了相当长的时间,过后在大马儒商协会会长邱维斌说服下签下提名书,欣然接受大家的厚爱。

陈凯希笑言荣获林连玉精神奖对自己是一种鞭策,也推动自己继续回馈社会。

发扬传承“林连玉精神”

“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让我可以林连玉为榜样,继续发扬其伟大事业,也何其不是件好事呢?再加上有13个单位极力推荐,若我不接受,岂不是辜负大家的一番好意吗?所以这次就愿意签名参与了。”

陈凯希说,他不断鞭策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努力为社会、国家贡献绵力;也许是时间上做的比较久,事情做得比较多,才受到大家注目和发觉。

这奖项将鼓励他继续学习,发扬和传承“林连玉精神”,让子子孙孙都能学习林连玉的高风亮节,伟大情操。

华社代表应当是林连玉

陈凯希透露,他和林连玉的渊源可追溯到60年代,即后者被时任政府剥夺其公民权之时,而他为其遭遇发声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他说,当时劳工党在吉隆坡精武体育馆召开第9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议案谴责和抗议联盟政府违反人权,采取不民主的手段剥夺林连玉的公民权,他也是其中一员。

为大马树立光辉典范

“林连玉主张各民族不分彼此互相尊重、共存共荣、共同建设和平、安宁与幸福的国家。这种主张与劳工党以至社阵的党纲及奋斗目标可说是相符的。

“若当年不是这位伟大‘族魂’以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挫败殖民地政府意图消灭华文教育的阴谋,用其一生最宝贵的岁月献给华教,为此付出巨大牺牲,领导全国华人争取华教、公民权,我想华人及华教的命运将会非常堪虞。”

他强调,林连玉为大马树立光辉的典范令人敬佩,并以族魂的诗句“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形容其坚毅精神。

“如果说马来社会有位德高望重的爱国诗人乌斯曼阿旺,那华社的代表应当就是林连玉了。”

对公益工作乐此不疲

过去承诺净捐名下海鸥股份予设立的基金,让慈善事业永续经营的陈凯希坦言,本身所捐无法与其他净捐的外国企业家相比,但无论“亿”不“亿”,他已受社会主义熏陶和影响,就算自己挨饿,也要有舍己助人的精神,并对社会公益工作乐此不疲,永不言休。

他引述华社先贤陈嘉庚的话:“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指无需等到“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至少捐钱可做好事,而其净捐决定也获家人支持。

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奉献理念,他自2007年以来以个人名义所捐献的慈善款额已近2000万令吉,其集团也以分期付款方式捐出超过100万令吉给多个受惠团体,包括林连玉基金、马中友好协会、华总、中总及华研等。

“我们每年捐助给各社团及弱势团体的数目不少,但拥有的现金不多,我所想到的方法就是——分期付款,这方式可行且有效。”

他说,2010年起,海鸥每年联办的“爱华教巡回义演”为国内59所华小筹获9700万余令吉,未来也会继续举办义演,因支持华教就是支持“族魂”的做法。

刊登于2018年12月15日《中国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