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模糊的世俗国

姚丽芳(林连玉基金副主席)

伊朗,一个伊斯兰共和国,9月17日爆发国内民众怒火冲天的抗议大游行。肇因于一名22岁的女性因佩戴头巾不合规格而被宗教道德警察逮捕,数小时后莫名昏迷三天后死亡。

她的死引发该国全国抗议,许多女性站在前线,纷纷除下头巾,将头巾扔进火堆中。有者也剪掉长发,在头巾燃烧的火焰前愤怒起舞,强烈表达对“强制头巾法”的不满。当局使用过度武力镇压示威,过程中导致百多名男女死亡。起笔时刻,抗议与镇压浪潮未平息,且蔓延至大学校园。此宗事件肯定让我国人民心有戚戚焉,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

关于戴头巾,人权律师西蒂卡欣(Siti Kassim)说我国并没有法律规定所有女性穆斯林必须戴头巾。因此,她们有选择戴或不戴头巾的自由。她说,如果有法律规定反而是歧视,因为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纵观四周,几乎全部女性穆斯林已有戴头巾,不戴头巾已是陈年旧事了。是因为虔诚、文化趋势,抑或环境的压力,则不得而知。甚至职场也得屈服于这个不明文的规定。2017年就有13间酒店因业务需要禁止女性职员戴头巾而引起穆斯林领袖群起批评,最终业者在撤消执照威吓下妥协。

非穆斯林忧心忡忡的是过度伊斯兰化的趋势是否会侵蚀我国世俗的地位。虽然根据宪法的诠释,我国应是世俗国。然而,独立建国65年后至今,世俗的面貌开始模糊,世俗国抑或伊斯兰国的争议不断浮现。

捍卫我国世俗国体制者诉诸联邦宪法,声称“宪法第9附录赋予我国制定及实行世俗法,这世俗法包括刑事法和民事法,这套法律适用于全民,不分宗教和种族;同样的,联邦宪法也阐明国内的伊斯兰法不能在非穆斯林身上执行。”联邦宪法第3条(1)阐明“伊斯兰教是联合邦的宗教,但其他宗教可在联合邦任何地方安宁和谐地自由奉行”,第11条(1)也明文规定“人人都有权信仰及奉行他们本身的宗教,也有权传播他们的宗教。”

我国奉行君主立宪制,建国以来一直致力打造多元族群和谐共处的环境,中庸治理国家而不取宗教至上的偏颇路线。如此多元宗教、族群、文化融合的马来西亚社会,一直是一项让世人赞誉的榜样。

种族政治右倾日益严重

从我国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到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都一致认为我国是世俗的国家,只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一直到第四任首相马哈迪时代,为了打击伊党的势力,才突然宣布我国是伊斯兰国,罔顾大马建国以来所达至的各民族的契约,引致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分裂。而实际上最高法院五司都曾经在1988年裁决马来西亚是为世俗国,但是宪法本身没有明文规定是伊斯兰国还是世俗国。

因此,马来政客为自身利益,借此不明文之处,开始炒作伊斯兰国课题,包括纳吉。安华就在2007年批评纳吉屈从于宗教与种族情绪,拉拢宗教人士的支持。

此后,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右倾化日益严重,伊斯兰信仰沦为政治工具。开始是巫统与伊党互相竞争,为了争夺马来人的认同,利用马来人主权(ketuanan Melayu )与伊斯兰主权(ketuanan Islam)的议题,以更激进、更保守的主张操弄马来民众。希盟掌权期间,沦为在野的巫统及伊党更是连环出击,用种族及宗教把希盟围剿得无还手之力。

希盟倒台后巫统与伊党联合执政,攻势稍缓,但种族与宗教至上幽灵犹盘桓在他们头上,在野的诚信党不时也以牙还牙地在所谓有违伊斯兰价值课题上回击,如此恶斗循环不绝。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政府内部以及社会生活已有一系列强化伊斯兰的措施。比如伊斯兰发展局(JAKIM)的成立,制定诸多管控的伊斯兰规则;司法、金融、教育等领域也处处有伊斯兰的元素;经济方面,清真认证更是无远弗届。然而,政客却仍“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还不时以煽动语言巩固及扩大其马来基本盘,极右翼伊斯兰民间组织更是在旁煽风点火。

在经济步步滑落时刻,如何不让宪政体制、社会契约、国家认同、族群与宗教等争议恶化族群关系,将模糊的世俗面目进一步推进不堪的地步,是朝野政党中庸人士及公民需要深刻反省的。

刊登于2022年12月8日《东方日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