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梓康(彭亨公青团副团长)
第14届全国大选的选举成绩早已反映回教主义的强势崛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单打独斗的伊斯兰党在三角战中,居然独得18个国席和西马东海岸的吉兰丹和登嘉楼2个州政权。
来到本届的彭亨州选举,伊党也在此独得8个州议席。许多马来年轻选民也纷纷转向支持伊党,只是这个现象常常为人所忽视。有者甚至认为,随着马来年轻选民进入城市后,其政治倾向将会变得越来越“开明”。
可是,选举结果显示,事实与认知是恰恰相反的。非马来人社会在惊讶之余,其实也反映出,其对马来社会的理解仅停留在民联时代,忽视马来社会正在悄悄变化。
巫统选票转向伊党
如今,代表马来民族主义的巫统遭到弱化。不满巫统的选票正在悄悄地出走,转而寻求替代选择伊党。这使得伊党在政治轮替及政治洗牌中得利,并且推动我国迅速走向回教化。
马来选民为了确保单一族群主导的政体不受动摇,也推动马来人大团结议程,并且企图通过主导国家力量,在分而治之的社会中压制少数族群,推动世俗政体走向单元主义。
回顾希望联盟执政期间,教育部落实爪夷书法遭到华社强烈反对,并且引起轩然大波。另一方面,彭亨州政府也为了压制少数反对的声音,强制落实路牌与招牌爪夷文政策。这便是以上现象的其中一个例子。
尽管,根据联邦宪法,马来西亚是世俗国家。但是,过去60年,国阵以马来民族主义主导,推动马来民族主义及回教主义两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竞争与合作。这样的现象愈发影响马来西亚的世俗生活方式。
如今,回教化浪潮伴随民主化过程崛起。我们必须意识到,单元主义背后是以去殖民化为基底,并且以排他论述合理化自身。
多元政治和跨族群路线固然是守护世俗政体的途径。唯,我认为主张多元的政治阵营也必须在议会拥有否决三分二的能力,并且在国家治理层面发挥影响力。例如,在草根层面建立各族共治社区的经验,继而强化各族群之间的对话与互信基础。
我认为,在回教化来势汹汹的情况下,唯有如此才能在跨族群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联盟,并逐步筑起守护世俗政体的防线。
刊登于2022年12月8日《南洋商报》A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