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的知识构想

关启匡博士(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道理书院副研究员)

近来年,我国各地逐步建设各种与华社相关的文化馆或文物馆,这是本土华社重现华族数百年发展史的重大工程。

我在林连玉基金执行“霹雳华文独中复兴运动”专案研究,发现要厘清霹雳9所独中历史的来龙去脉,必须放置在地方的华社脉络,才能够考察清楚。

这条研究华教的思路,其理论基础是:无论华人庙宇、会馆、学校、医疗所乃至娱乐中心,其存在就是华人聚落在地发展史的产物。

北部矿业商绅家族

当我们以地方华社史的脉络反思华校研究,会发现不应该将华校孤立于周边的公共产业考察。这样是去掉其在地华社脉络所做的研究,我们将无法有效考察华校社会公共资源的运作方式,以及作为长期支持者的华裔大家族等社会基础。

我带着上述的思路,在2021年11月完成《霹雳州怡保市现代华文学校创立初探的两种视角——以客家先贤开埠的脉络展开》的初稿,以作为“霹雳华文独中复兴运动”专案和中国基金项目“张弼士任领以来马来半岛北部客家村镇港口网络的形成——以碑铭为中心的研究”的共同成果。

通过这篇文章,我尝试将1916年由霹雳育才公立两等学校时任校长管介民所撰的“碑记”,放置在由槟城一直延伸到怡保的商绅脉络中加以考察。

这项初步的研究发现,马来半岛北部的矿业开发区,是由一群密切相关的商绅家族,从槟城、吉打一直延伸到霹雳的怡保一带。

“跨海跨境”华裔家族

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胡子春——源自来往于中国福建永定县中川乡以及槟城之间“跨海跨境”的胡氏家族。

胡子春是怡保育才学校的创校董事长(1908—1914),而两次担任副董事长的胡重益(1925—1928,1933—1936),以及1959年创立深斋中学于怡保的胡曰皆,皆是永定县中川乡的同族人士。

而推动霹雳华文独中复兴运动的胡万铎,就是胡曰皆的长公子。所以,我们从历史溯源的角度,可发现源自永定县中川乡胡氏,其在北马绵延数代人的家族史,贯穿在北马各大矿区的开发历程之中。

在近200年来,大量类似的华裔家族,合纵连横的构成华人聚落的商绅社群。这是我们研究地方华社的公共产业所不能忽视的历史细节。

我在2022年曾参与波德申中华中学的校史工作。在张永庆校长的带领下,对吴太山校长和陆景华校长的历史有一些初步的探讨。波中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文化馆。

依据上文的思路,我提供给波中团队的建议是:需要成立一个以波德申华社为主题的研究案,厘清波德申近200年的华社史,以突显波中作为当代波德申华文学校最高学府的历史义涵。

刊登于2022年12月5日《南洋商报》A18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