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基金遗憾首相纳吉违反诺言,不但不废除恶法《煽动法令》,反之还进一步宣称拟扩大及加强该争议的法令。纳吉一而再的自辩,不只于事无补,反而凸显其无意推动实质的改革。
纳吉在巫统大会自行宣布保留煽动法令,沿袭了党国不分恶例,这项立场大逆转更引发各方批评,正好印证民间的疑虑,即其只图在第13届大选前笼络民心,选后就将承诺束之高搁。原拟出台的《和谐法令》迟迟未公布,已显示政府志不在此。
煽动法令原是殖民者遗留恶法,是执政者整肃异议的工具,无助维护公共秩序与社会和谐。该法最引诟病的就是,涵盖范围广,罪行定义模糊,只要被怀疑是引起憎恨或不满政府;或引发族群关系不和;或挑起对统治者不满;或质疑宪法赋予的马来人特殊地位与国语地位等,皆可入罪,甚至“有煽动倾向”也在检肃之列,无疑是对表达意见之自由构成最大的压制。
砂拉越、沙巴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匮乏,原住民土地被剥夺等问题早已令人触目惊心,执政者不知检讨,反拟修正加强该法,加入对付分离主义言行条款,更暴露其钳制民心民智之企图。
揆诸历史,该法劣迹斑斑。1971年,华教领袖沈慕羽就因参与马华鼓吹的“华人大团结运动”,仗义执言而遭援引该法控告,官司延宕两年才撤销。晚近,马大法律系副教授阿兹米沙隆、社运领袖希山慕丁莱斯、学运分子阿当阿里以及在野党议员蔡添强、卡立沙末、苏仁德兰等多人接连被控,更证明该法已沦为政治检控。律师公会等组织遂群起发动废除煽动法令运动,捍卫民权。
两届大选后,政治与社会趋向转型,党政集团权势分子与既得利益者为了反扑改革浪潮,不惜炒作种族宗教情绪,制造社会冲突。纳吉如果要减少社会对立,就应该启动实质的改革议程,让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从而抵御不负责任分子的破坏,而不是借故利用权势分子的搞作倒行逆施,开民主倒车,执意巩固威权党国体制。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社会,公民向来和平相处,服膺法治,然而政府高压、治理无能与腐败使得百病丛生,民间积怨日深,不得不提出根本的体制改革。执政者未能正视不满,却将此视为对其权势的威胁,动用各种恶法与政治手段予以压制,践踏民主与法治精神,这才是引发社会对立的根本原因。
林连玉基金主席
吴建成 敬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