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致词】丹州“心系华教”晚宴

DSCN7160各位华团、华教界的朋友,大家晚上好!

林连玉基金丹州联络委员会举行这项“心系华教”联欢晚宴别有意义,让我们这些从事华团与华教的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心得,相濡以沫,彼此砥砺督促,继续为华教及华社发光发热,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吉兰丹这个地方,相对于西海岸及雪隆地带这些政经文教中心,较为远离喧嚣热闹的时局,就好象是在各种事变的大后方;因为地理人文的特殊性,吉兰丹华团与华教的圈子更加紧密联系。虽然地处边陲,但是丹州这片土地却孕育着各种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掘与创造。

我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今晚我们推介的这本《吉兰丹华教今昔》特刊就大体说明了情况。我们虽然处在边缘的地方,但是在收集与宣传州际华校历史的工作上,却做得比其他州更加完整、全面及深入。他州的华校数目比我们多,收集校史的工作或许历年也在做着,但是大概没有像我们那样,从收集资料到巡回展览,从拍摄照片到采访口述,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拼贴出丹州的华教历史风貌。

翻阅《吉兰丹华教今昔特刊》,感触良多。这本书的最重要推手要数陈子儒先生。早在1983年,他担任丹中校友会会长时就出版了《银禧纪念特刊(1958-1983)》,收录丹州华校与华团史料,奠下撰写校史的基礎。十年后,丹中庆祝建校75周年,出版《钻禧校庆特刊(1918-1993年)》,继承这项志业,增添16所已关闭华校之史料。今天出版《吉兰丹华教今昔》特刊,又填补了近20年的资料。

撰述丹州华教史的最大功臣还是丹中的文史老师,我要在此特别感谢苏汶威、吴怀颖、刘挺壮及林坊伶和萧祯辉这几位老师,还有傅信强和余秀玲两位督学的护航。撰史的过程堪为是文化的奥德赛,是痛苦的历程与严峻的意志力锻炼。写作本身历经时间,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我相信这项努力必然会成为日后整编校史的楷模。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史家司马迁更说他的史籍是要:“究天人之际,通今古之变”。我们今天撰述校史不同于宏观的通史,但是功能却是一样的,就是不要忘记前人的贡献,站在过去的基础做出总结与检讨,进而指导未来的实践。

华校史对我们还有另一个特别的意义。有小说家曾说过:对抗集权的斗争,同时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当政者的单元教育政策无不处心积虑要消灭华校,自然也要抹除我们的过去。历史是缔造身份认同的重要核心,如果我们要保存我们的文化,就要在中小学鼓吹整理校史和设立校史馆,除了要唤起保存史料意识,更重要是要在校园注入社区关怀和人文素养元素。

有鉴于此,林连玉基金经于日前决定,以丹州联委会此次出版之《吉兰丹华教今昔特刊》作为起点,鼓励林连玉基金登嘉楼与彭亨州各联委会,联合地方上的文教组织,为登州十所小学、一所国民型中学,以及彭州74所华小、7所国民型中学撰写校史,包括哪些曾出现在登、彭,而后来因各种因素而消失消已的中小学。

我们希望这项饶富意义的工作可以延伸到西海岸乃至东马各华校。不但如此,我们还鼓励各校设置校史馆或校史走廊,并将校史列为校本历史课程,好让新一代能在充分认识母校校史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华教的使命。我谨此呼吁全国文教组织与历史工作者,出钱出力,积极参与地方华教史的建设。在这方面,林连玉基金愿意扮演策划、组织、推动、协调的角色。

丹州华校史出版的当儿,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又要在年底开幕了。其中展示了林连玉先生生平、林连玉和他战友的奋斗事迹,以及那段波澜壮阔的华教运动历史和民主斗争历程。

祈望这些的努力能够激励我们各地唤起重视校史、地方志,乃至宏观华人历史的撰述。

以上寥寥数言,与大家交流,相互共勉。愿大家站稳岗位,继续努力。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