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林连玉:再思华裔社会的民权梦

黄康伟(2021年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主持人)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陈独秀语)诚然,这句话依然适用于百年后的今天,一个社会需要进步必定需要青年及新思维的投入。是故,林连玉基金在林连玉先生冥诞一百二十岁之际,开办“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想要与青年一起重新阅读林连玉及相关的文章,思索其思想的当代意义。

本学程向学员提出以下两道问题:一、如果你是林连玉,在那个年代,你会怎么做?;二、如果林连玉还活着,他面对这个年代,他会怎么做?本学程并非单纯想要将林连玉说得亲切,而是试图将人物放置在历史与社会的经纬之中,理解个人行动背后的结构力量;再者是活化尘封的记忆,追问其与当下的关联。

本学程为期五个星期,首先从林连玉与林连玉基金入手,了解林连玉的生命历程及本会的使命。接着,三个单元环环相扣,从我国的公民身份地位(Citizenship)出发,以母语教育权利为战场,讨论华教运动在社会运动的发展。最后,主讲人在专题演讲更点出,从林连玉争取公民权到林晃升提出十五华团宣言、倡导民主与人权,其精神是一脉相承。这也正是构连起马来西亚华裔社会如愚公移山一般的民权梦。

两种类型学员

我们在阅读中发现有的现象,在林连玉的时代早已初见端倪,有的现象却早已烟消云散。据我观察,学员讨论过程中有着观点分歧,我们大致可以将之分为两种类型的学员。

第一种类型的学员从政策出发,关心华裔群体的公民身份地位及其权利问题。这个类型的学员采取博爱的立场,既希望公民之间“差异而平等”,也希望我国可以接纳非公民,并且采取平等的政策。关于母语教育权利的课题,论者则希望政府采取自由学习的原则。其局限在于笼统地理解政策,从而不自觉地忽略政策也是集体情绪的产物,而非一群马来民族主义者掌握政府机关后灵光一闪而产生的。

第二类型的学员则从族群的角度出发,关心华裔群体的文化保存问题。这个类型的学员采取质朴的立场,既醉心于林连玉反抗当权者的英雄事迹,也认为不同族群之间只要相互理解,拒绝政客的操弄,自然可以团结一致。其局限在于注重历史人物带给大众的个人英雄形象,却忽略我们和历史人物同样身处在社会的结构,皆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而历史人物更不是永动机,不可能既创造自己,又创造自己所处于的历史。

必须强调的是,这两种类型的学员并非壁垒分明的,也不是对立的,只是便于分析,我将之归纳。两种类型的学员也并非全无共识,其最大的共识是我国华裔群体长期所遭受不公平待遇。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公民,论者同情于林连玉及无数华教人士的抗争与牺牲,并且认可”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理念。

抓住时代契机

然而,阅读林连玉绝非仅止于此。在历史与社会的经纬中阅读林连玉,其有趣之处在于,我们重现的是林连玉在时代中前行的动力与原因。诚如他晚年提到:“我所做的事巳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在当时我只是尽时代的责任而已,当时代的责任落在我的身上的时候,我绝不规避,即使要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我也鼓起勇气,义无反顾。”

林连玉的这段话不只是反省了个人际遇,也承载了二战后华裔群体的时代契机。一方面,各地在战争后百废待兴,宗主国日不落帝国也在反殖民的独立浪潮中濒临瓦解,人民迫切期待着翻身当家做主;另一方面,林连玉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思考的是华裔群体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安身立命,在新生的国家中争取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公民权利。他自觉地肩负起责任,配合华社的组织及动员,逼迫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调整政策走向,实际参与现实政治讨价还价的过程。

而我们作为后生,传承不只意味着我们安心地徜徉在这块园地,将过去的政治斗争视为过往云烟。相反地,我们必须检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认识自身所处在的社会位置,并且自觉地肩负起这份责任,共同维护及耕耘这片园地。

历史地看,林连玉在一九六一年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华教运动依旧后劲十足。从文化的层面来看,有申办独立大学运动、独中复兴运动、捍卫三宝山事件、反对不谙中文出任华小高职事件、捍卫白小运动;政治上,华社也提出三结合、两线制及上面提到的华团宣言,灵活运用文化及政治两条并行的轨道争取民主及人权的实践经验。

尔后,随着国阵在二〇〇八年第十二届大选失利,威权体制弱化,公民社会也得以拓展,并且配合在野联盟,一步步实现了二〇一八年十四届大选的首次政党轮替。可是,政党轮替后伴随而来的民主改革是微小的,威权复辟的反扑却是巨大的。

今天,青年既必须面对行政独大、民权不张的政治打压,也必须面对烈火莫熄以降,民权论述过于依附选举政治的体虚。因此,当前的重大难题是如何再造社会运动,重新组织群众通往这条民权梦。而这在百年疫病面前更像是愚公移山,面对着大山(政府),我们却只有锄头(论述),还成为不合时宜的(群)众矢之的。

总归,从林连玉到林晃升,构连起民权梦是青年学习的典范,检讨和反省前人的经验,分析当下的社会条件,思索未来的可能,才能追随其精神。我想,林连玉作为百年前的〇〇后,这应该就是他给予新世代的祝福吧!

刊登于2021年8月3日《当代评论

编按:本文为“林连玉公民权褫夺案六十周年”系列文章之一,特辑主题是“林连玉精神与公民社会”,由林连玉基金组稿。本文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林连玉基金及当代评论立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