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岛华人”:本土认同新思考

丘伟荣(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大马与国际研究所研究员)

印尼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adhlatul Ulama)这几年来大提“群岛伊斯兰” (Islam Nusantara)论述,强调本土和兼容的伊斯兰传统,以对抗所谓的“阿拉伯化或激进化”趋势;当然这不代表“群岛伊斯兰”倡议者全盘否定阿拉伯世界对该国伊斯兰发展的影响,而是强调印尼穆斯林的主体性和多样性。

“群岛伊斯兰”的倡议固然有些可以被批评的地方,但它突出印尼伊斯兰的在地多元,并抵抗中东各国垄断伊斯兰诠释权;一方面对抗日益崛起的狭隘和排他伊斯兰势力,另一方面制衡主张政教完全分离的世俗自由派,这样的温和路线有其正面意义。

那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是不是也可以提倡“群岛华人”论述,以回应中国的“红色渗透”和马来右派的同化要求呢?在过去的几十年,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都以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来区分,并强调“马来西亚”国家认同和“华人”族群认同可以并存,因而相对地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平衡点。

然而,这几年来,一方面中国迅速崛起,并有迹象拉拢东南亚各国华人作为“中共统战”的一部分,这也让部分马来人质疑有些华人更加效忠中国。另一方面,马来极右势力崛起,有者甚至提出关闭华小的呼声;而在华人社会方面,也有一些人担心就读华小的马来人日益增加可能对导致华小变质;这些进展都让“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概念受到挑战。

我们要如何不被中国绑架我们的文化认同,又不过于仰赖来自港台的文化养分;要如何拒绝同化,却也扎根本土,进而避免被马来右派攻击为缺乏国家认同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群岛伊斯兰”论述,提出一个不是“去华人”但又不是“中国化”的本土华人主体性呢?

本文提出“群岛华人”这个说法并不是建议我们放弃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而是旨在抛砖引玉,思考在社交媒体横行、民粹主义崛起、认同政治当道和社会分歧加剧的此刻,我们如何回应这些挑战。

作为“群岛华人”的几个特性包括尊重内部差异性、接受族群身份的流动性、支持语言使用的在地化、加强本土的政治关怀和建立群岛视角的多元国际观等等。

无论是独中生还是讲马来语为主的华人,无论是峇峇娘惹还是华人穆斯林,他们都是“群岛华人”的一部分;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的文化习惯、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群岛华人”无需断绝跟中港台的关联,但也不必让中港台完全规范我们如何使用中文,巴刹、拉茶、沙爹等等反映我国多元文化的词汇是“群岛中文”的精粹、是值得保留的本土特色。

“群岛华人”当然可以关注中港台局势,也可以表达所在国的不公平政策;但无需在面对歧视时,寄望强大中国可以保护“海外华人”,反之应该加强本土关怀和串联在地进步力量。

“群岛华人”当然可以选择亲中共或亲港台民主运动,但不应让这些立场过于左右我们如何更理性和全面地看待国内外事务。处在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群岛,在阅读新闻和吸收资讯时,我们不应该只是仰赖来自中港台的内容,而是该多从不同的管道和用不同的语言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群岛华人”摆脱华人本位去思考各项社会议题,但不代表完全放弃作为华人的文化认同;抵抗马来右派崛起但也拒绝以另一种狭隘民族主义来抗衡;强调本土认同但不拒绝外来养分;反对同化政策但不排斥受其他文化因素影响;“群岛华人”这概念或可协助我国华社思考如何回应多变的国际局势和本地政局。

刊登2020年12月9日《当今大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