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缝中推动改革议程

郑梓康(彭亨公青团财政)                                          

自二月政潮后,希盟政府不慎倒台,无法完成选民在选举中所给予五年的委托。慕尤丁在马哈迪与安华之间矛盾中意外脱颖而出成为接替老马的最终首相人选,土团党脱离希盟成立国盟政府促使我国的政党政治迈入洗牌阶段。 

希盟政府,在保守势力的反扑下跨台,固然是我国民主进程的一大悲剧。但是,这也反映我国未来的政局,始终无法摆脱保守势力的左右。随着身份政治的兴起,多元政治联盟或进步公民社会,在推动进步改革议程上,势必迎来右翼排他势力的严峻挑战。   

早前,有论者认为排他势力之所迅速崛起,皆因进步公民在希盟执政后的退场,让前者透过街头扩大其影响力。然而,进步公民的退场不意味进步公民社会的影响从此走向式微。实则,我国过去三十年社会运动的进程中,在透过马来政治的洗牌,吸纳和累积了与不同势力合作的经验。 

当然,在我国过去民主化的经验中,除了巫统政治精英的分裂促成的偏离性选举,其中早期华教民权运动以及公民社会的参与,也在马来政治周而复始的洗牌中对我国政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促成我国在第十四届选举中首次落实政党轮替。

当中,由华教巨人林晃升领导的董总,在1982年提出的三结合的概念成效不大后,转而在1986年选举前提出两线制的论述,并在1990年大选前出现的偏离性选举中,撮合从巫统出走的46精神党与伊党和行动党的合作。虽然,46精神党的影响力不如预期,反对党第一次挑战两线制的尝试失败告终,但是,此役却促成反对阵营挑战两线制的结盟。 

尔后,在1998年,时任巫统副首相安华被罢黜后,所催生的烈火莫熄运动,除了在隔年促成偏离性的选举,也多元意识形态的国民公正党也应运而生。然而,该党不仅改变了我国往后政治的面貌,同时,倾向支持安华的穆斯林青年运动(ABIM),也随着安华下野后,更积极与社会进步改革力量合作。  

2007年,当时在野的公正党,行动党和伊斯兰党也透过净选盟,在推动公平选举的政改运动中建立起合作的默契。最终促成308的政治海啸,并且成功否决了国阵在国会的三分二优势。之后,反对党阵营于2015年分裂,但是随着社会一波又一波的社会运动,同时配合巫统党争促成的偏离性选举,最终反对阵营在社会运动的推波助澜下成功在509大选成功取代国阵。   

总结晚近三十年,无论是华教运动,公民社会与政党政治推动民主化的经验,在策略上除了促成跨族群的政改联盟,同时,政治精英的分裂也是促成民主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当政局发生变化时,政精英与公民社会在策略与论述上的应变和调整,自然会对政局产生巨大影响。

检视过去的脉络,无论是政党政治或进步公民团体,事实上不乏与各阵营合作与结盟的经验。然而,眼下只有坚守中间位置,避免卷入身份政治的漩涡,形成不同族群与宗教在身份政治上的对抗,我们才能争取社会最大的公约数,在保守氛围的狭缝中,以民主关怀的视野推动进步的改革议程。 随着马来政治在政治洗牌中的持续不稳定,我们不能排除任何政治变化,只要进步公民踊跃回到公共场域,我们才有望将民主进程推向更有利的位置。

刊登在2020年12月9日《东方日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