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林晃昇公祭有感

3月8日,我因公事出席了林晃昇的公祭。在走进林晃昇的墓园时会看见一个牌子写著「万眾敬仰华教斗士」。在阳光的照射下,这牌子被照得闪闪发亮,颇有意境。 虽然我接触了有关华教课题一段时间,这次却是我第一次出席类似的场合。我原先的设想是,此类的公祭必然是庄严无比,人山人海。然,事实非也。从阅读公祭文到出席者献花,完成整个仪式前后用了不到30分钟便结束。当时我个人觉得这未免有点仓促和草率吧!

返家途上,我想其实应该关心的不是仪式隆重与否或者出席人数的多寡,而是思考和詰问,在每一次的公祭后我们如何实践前辈们的精神以及在每一次的实践中取得什么成果和累积了什么研究心得供后人参考?

华社给予林老总「华教斗士」之美称一点也不过誉。身为一名斗士,林老总除了不畏强权,他的牺牲更无法计算与量化。这里的牺牲包括健康、与家人共聚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生意前途和人身自由。当年,62岁高龄患有高血压的林晃昇因茅草行动被捕入狱。他也因为参与华教工作,导致矿场的执照无法更新,一个接一个被迫关闭,生意规模日益缩小。对林晃昇而言,若小我的牺牲能够换来大我的未来,他愿意投身这门「亏本生意」。

「维护华小,发展独中,创办独大」,这12字大概可以概括林晃昇的华教贡献;从参与推动独中復兴运动、坚持举办独中统考、拓展和组织健全的董总团队到筹办独立大学运动等等,毋庸置疑是功不可没的。除了在华教界的付出,林晃昇也为政治改革和建立公民社会费心费力。他是第一位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华教课题和爭取母语权利的领袖。为达此目標,他在1990年辞去董教总的职务,加入反对党,企图在政治上促成抗衡国阵的反对阵线。故此,柯嘉逊认为林晃昇是两线制运动的主要推手之一,可是这段歷史却是鲜为人知。在人民奋力实现两线制的今时今日,我们实在不应该遗忘这位领导人。

公祭的前一晚,上诉院宣佈安华肛交罪行罪成,被判入狱5年。这导致民联缺少了一个最有能力的领导人,群龙无首,始终难成大器。这事件彷彿寓意著林老总在1980年代倡议的两线制时至今日仍不能一帆风顺,必须依靠更多更具领导魅力的反对党领袖和强大的公民社会才能真正落实。

如今的政治状態、社会生態和国际格局已大有转变,我们已经无需为了民族教育「上刀山,下油锅」,冒著坐牢的风险爭取权益。在脱离悲情的语境,我们年轻一辈应该反思的是可以发挥什么力量,以便在不同的时空里爭取各族的母语权利,促成两线制抗衡霸权的国家机器,以及真正达到「我们的子子孙孙,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

(文章刊登于2014年3月13日《东方日报》观念平台)

20140308_09362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