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活动的高峰期是战后至1960年代初的十多年,十多年只不过是“一瞬间”,但是短短十多年间凝结成的林连玉精神,对20世纪马来西亚的华教运动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21世纪的多元教育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眼前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林连玉看不到这些变迁。从今天回顾林连玉的时代,产生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代沟,在林连玉之后诞生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的意识与林连玉有一段颇大的距离,因为彼此生存的空间时间有所差异;二是作为华教实践经验总结的林连玉精神,如何将它超越时限的价值观用于今天现实。
不认识林连玉或对林连玉认识不深的新生代,他们热爱华教是没有疑问的,但从他们的思维到他们的行动,都可能存在与林连玉精神互相歧异甚至背离的落差。如何妥善消解这些现象,是今天建设华教不可忽视的课题。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有人提出“新的母语教育时代”的概念。在他们心目中,林连玉精神适用于40年前,但今天六万名马来人学子进入不是他们母语教育的华校就读的事实,似乎就无法解释了。真得如此吗?
不仅是“斗、斗、斗”
这个提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可能给人误解,以为林连玉精神已“过时”,不适合今天的现实了;二是如何认识林连玉,以及如何运用林连玉精神于实际的问题。林连玉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人,他的价值观包含教育、政治、文化三个层面。我们提倡的林连玉精神,内涵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斗、斗、斗”那么简单。
巫统狭隘的单元主义把林连玉丑化为“反马来人”的沙文主义者、不效忠国家的人,完全颠倒了林连玉的形象。林连玉固然是母语教育主义者,更是胸怀恢宏的民族大同观的鼓吹者和实行者,这点新生代可能知道不多。林连玉说,“现有的居民,分明都有居住下去的决心,这族与彼族之间,虽然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俨然有你疆我界的划分,而为着生活的关系,接触频繁的结果,当然会互相观摩互相吸收,经历若干时日以后,旧有的鸿沟逐渐泯灭,新生的观念,逐渐形成,由小变而积成大变,以至于完全否定了从前。所以马来亚精神也就诞生出来了”(《杂锦集》,页37)。
林连玉这番话是在1950年代说的,“马来亚精神”就是爱国观念。六万名马来人子弟入读华校,正是“互相观摩互相吸收”的进步现象。华族子弟也有相当数量进入“国小”(马来文学校),但两者都是少数。从积极面看,华人和马来人互相进入对方的学校,可以懂得更多友族的文化,这是互相交流,互相吸纳,互相了解,因而产生互相信任,互相依存的信念,是民族交融破长过程的一步,有助于打破巫统种族主义。如果现政府的政策不是歧视性的,而是平等的,数目可能更多,进步可能更大。何必大惊小怪呢?
应当承认,由于华教对此现象重视不够,缺乏为非华人子弟设置特别的班级,以便他们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今后,应当作出妥善安排,使这个极富意义的过程纳入正轨;但是,这是母语教育产生的积极结果,与“新的母语教育时代”似乎没有什么瓜葛,有关人士误解了。
“反传统”思潮冒出
另一个例子,就是从还在延烧着的新纪元学院风潮中冒出的“反传统”的自由民主思潮。这个思潮来自西方殆无异,受感染的新生代(包括某些自由评论人),掀起一个又一个伤害华教传统的浪潮而不自知;在他们眼里,似乎过去的东西一律都是腐朽的、可疑的,应当去掉。用这思维反对巫统专制种族主义统治,恐怕还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用来反对华教传统(林连玉精神是这个传统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会削弱华教。
有人提倡“公民社会”意识,用这个意识去鼓动华教“转型”,他们以为华教“转型”的时机到来了,而新院风潮一波高过一波,就是“转型”的其中一个过程。但是,究竟什么是“公民社会”,恐怕连提倡的人也说不清,新生代对它的理解,更是言人人殊,说法不一。在意识像“雾里看花”的情况下,无意间伤及华教,一点也不奇怪。
“公民社会”的一种释义是“去种族化和民主化”,这同“新的母语教育时代”似乎互相契合。我国的现实是巫统用单元来统驭多元,建立“一个民族、一种语文、一个国家”。在教育领域,就是单元主义压迫多元的母语教育。不挡住单元压迫,华教就不能生存,更甭说发展;不去掉单元主义,多元教育就没有出头的日子。我们同意,在华教求生存的斗争中,应当使用多种语文为工具,展开我们的宣教(过去已经作了,做得不够),让友族了解我们,互相支援。我们也认为,反对英文教数理同马来文教育、印文教育(都是母语教育之一)有交汇点,应当联合他们一起斗争(过去也已经这样做了,做得也不够)。
三种源流的母语教育连在一起,力量比华教单打独斗强大得多了。这难道不就是“去种族化”,就是“民主”吗?那么,鼓吹“公民社会”或“新的母语教育时代”,又为了什么呢?
当前,眼看英文教数理政策就要下不利于教的结论了。在这样的时刻,教育部会不会以为“有机可乘”,在你们混乱而无力反抗的时候将不合理的政策压过去,所谓“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警惕啊!
不管如何,争论已延烧半年有多,要说的已经说够了,要做的也已经做足了(其实已经过了头了),社会人士已不耐烦没完没了的争论,特别是压迫就在眼前的今天。是时候,华教队伍重新团结起来,奔赴维护华教的前线了。
华教的朋友们,以实际行动纪念林连玉逝世23周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