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仁杰黄乃裳
/ 刘崇汉
黄乃裳(1849-1924年)诞生于福建闽清县,家境贫寒,自幼半耕半读,并于18岁时受洗入基督教。他具有传教者与儒家学人之襟怀,勇于投身社会改革及革命事业,一生多姿多彩,集宗教家、教育家、改革者、革命家、办报者及拓殖先驱等身份于一身,堪称一代奇人。
黄乃裳一生奉行“利他主义”思想,献身社群与国家,从事教育、传教、政经及民主革命事业;仅小部分时间(1900-1904年)专注于砂劳越诗巫“新福州垦殖场”的开发。他在推动华教方面,有卓越之贡献,实应加以表扬。
1871年至1876年,他参与推动在福州创办福音、培元及英华三所书院,为福州开拓了现代教育基业。1896年,他创办福建第一份报纸《福报》。不论是兴学还是办报,其目的皆在于唤醒及教育民众,奋发图强,改革社会。
他曾于1895年参与著名的“公车上书”,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变法失败,他亦受株连。幸得友人关照,他迅速出京,返回福建。1899年,他携眷南渡新加坡,以避开清廷对付,同时积极觅地垦殖,以安置无业同乡。
1900年,黄乃裳在遍行英荷各属地后,终于选定诗巫新珠山垦地,并与砂劳越拉者二世订立协约。他在新加坡筹备回闽招农事宜,得悉孙中山亦到新加坡,特往拜会,以示支持民主革命。从1900年至1904年,他安排1072名福州农民经营诗巫垦场,倡建学校两所,以教育农民子女。
1904年,黄乃裳以“垦务既成,志愿既遂”,告别诗巫垦场,回福建继续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并于1906年6月前往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
趁此次南来,黄乃裳也到爪哇三宝垅某学堂担任监学,为期三个月,以支援该地华校。1907年,他在福建创立闽清教育会,又于福州创设简易师范学堂。1908年,他从民间集资四万元,倡导在闽清各乡设小学34所,以简易师范学堂毕业生为教师。
黄乃裳兴办华教和服务社群之仁者风范,奉献精神及改革情怀,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作者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理事、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