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夜里提灯的人:沈亭校长

 

在黑夜里提灯的人:沈亭校长

/ 刘道南

沈亭校长

“怎能忘记,怎能忘记啊,当灯火辉煌,四外通明,那最先在黑夜里,提灯的人…….”,

19918月,在怡保的一个追悼会上,我带领育才独中学生呈献了朗诵诗《您点燃复兴的火炬》。沉痛的语调牵动了会场每一颗悼念的心。人们把敬仰献给简朴,诚恳,低调,平凡而坚定的黑夜提灯人——沈亭校长。

那年12月,林连玉基金颁发“林连玉精神奖”给沈校长,表扬他“七十年代推动霹雳州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居功至伟”。

今天,在独中复兴36年后,当全国独中基本上都在稳健发展时刻,万千独中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之际,记得这位“提灯的人”之广大华社人士,或许已不多了,这包括霹雳州今日的独中师生。

当人们提到独中复兴运动时,自然会想到站在这华教社会运动前线的胡万鐸先生。这是不容置疑的。的确,胡氏在霹雳州独中复兴运动的领导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肯定的,是主导的。但是,沈亭校长在运动前和在运动中,起着点灯人和提灯人以及辅弼之士的推手角色,却也是不容否定,不能抹煞的。

在行动上,全国独中复兴运动始于1973年。但是,必须指出,独中复兴的思索,孕育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在霹雳州独中处在最低谷,最痛苦的1969年。那正好是40年前的事。

环顾今日全国独中发展顺畅欣荣的新貌,对比一下40年前的苟延残喘的局面,任谁都会无限感慨。

1962年华文中学面临改制,原本华社出钱出力创立的民办中学,改称为“独立中学”。一分为二的结果,独中人数偏少。随着1965年废除小学会考而实行自动升级制,在1966年以后,独中几乎只剩下超龄生,而新生来源逐年减少,以至断绝。霹雳州原本有14所独中,到了1969年倒闭了5所,只剩下9间,学生人数跌到最低点,总数不到1500人。独中在风雨中飘摇,奄奄一息。那时候,“狂涛袭击,人人自危,苟延残喘的9间,像在黑夜里踏着寂寞的脚步,呼吸着低沉的气压,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几乎失去了生存的信心”(沈亭校长语)

那个时候,独中校风不佳,学术成绩低下,学习风气低落,社会与家长都不看好。独中生被讽刺为“破铜烂铁”。有些独中生自卑到不敢穿着有独中标志的校服出外行走。而师资方面,坚持岗位的老师固然还有,但失去信心的确大有人在。独中董教员生普遍上是苦闷,压抑,彷徨,孤寂,失去斗志,如同生活在黑夜里,看不到曙光。华教大地上是一片沉闷,压的人们几乎窒息。

当一般华教人士都几乎绝望而准备放弃独中的时候,沈亭校长却独排众议。在一项董事会议上,他表示“独中虽腐败,但可以改善。一经停办,则大势全去;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沈亭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在那个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清瘦的读书人却看到复兴的火苗。他脑子里孕育出一套改变办学路线的方案:招收小六生,复办完整中学。

于是,沈亭在黑夜里提起灯来,坐言起行。他看到,要复兴独中,就必须先说服董事,激发他们的信心。于是,他向董事晓之于理:“命运相同的独中,应该团结起来,共谋对策”,努力动员组织力量。与此同时,他奔走于9独中董事与校长之间,串连协调,接洽筹备,促成1972年底两次聚会,探讨和交流独中复兴大计。

这时,他在华文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霹州华文私中在复苏中》与《发展霹华私中的首要条件—喫苦精神》。当独中处在黑夜里风雨飘摇中奄奄一息时刻,沈亭校长却能预见独中有复苏之望。这不但是具有前瞻性,而是具有一股勇气和魄力。这是平凡的沈亭之所以不平凡的地方。

197341日愚人节这天,全霹雳9独中董事长与校长,在怡保育才中学蔡任平图书馆,召开了独中复兴运动的历史性会议。沈亭校长的复兴大计被接纳,同时,他建议的“由9独中联函霹雳董事会联合会为全州九间独中筹募一百万元发展基金”提案,也被通过。

于是,在霹雳董联会的领导下,胡万鐸当主席,沈亭任秘书,霹雳州独中复兴运动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为了筹募百万元独中发展基金,独中工委会号召全霹华社民众开展“义字头运动”(义卖,义演,义行,义捕,义唱…….全州大小城镇,埠市村落,都动员起来。筹款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义款超过原定目标一百万元。而9独中学生来源也在几年里飙升到5千多人。

沈亭校长身体力行,拼命以至卖命的策划,联系,协调,访问,安排与组织。一次,在出席江沙区某偏僻村子晚上的筹款活动中,由于灯光不足,他不幸掉入一个约5呎深的沟渠里而断了两条肋骨。

沈亭校长令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坚定信念。他对华教的忠诚与热爱,始终一贯。当独中最困难时,他没离开过岗位。当独中最辛苦时,他没丢下教鞭。当独中处在最黑暗的时候。他却看到前头的曙光。

必须指出,在当年,国家局势在513事件后的白色恐怖气氛底下,敢领导千千万万华族民众投入挽救民族教育运动,站在前线的人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作出牺牲,并准备“吃咖哩饭”的。沈亭这个书生自然也做了这个心理准备。

70年代的霹雳独中复兴运动,后来带动起全国独中全面复兴,从根本上扭转独中的发展前景。这个运动的最大特点是:群众性与草根性。它动员起广大的华社民众的参与,从而激发起一股热爱与捍卫母语教育的热情,提升民族教育意识。

而重要的一点,霹雳州独中复兴运动的成功以及其深远意义,就在于它由始至终,都不借助或依附政党的力量,或寄托于名流富豪商贾身上。它是紧紧的依靠广大群众,动员群众,才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

谈到独中复兴运动,在万千群众参与的基础上,胡万鐸和沈亭的功劳,是必须肯定的。运动的领导者霹雳董联会,依靠广大群众,为华教领导机构树立了很好的示范。这是一个可贵的经验。今日,任何华教机构的领导人,若变成寡头领袖,或为政治势力收编,就会有把华教运动“带去荷兰”的危险。华教前途就会被典当掉。

在今年华教节来临之际,我们想到林连玉精神,就想起独中复兴运动的精神,也就忆起沈亭校长。它们的精神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民族语文教育合理地位的维护与争取的角度来说,林连玉精神是:敢于斗争与牺牲,不屈不挠,义无反顾,而且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

此外,从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林连玉精神是:不计名利,敬业乐业,全力以赴,甘为孺子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沈亭校长,从其外观看,他是一个谦卑的平凡文弱书生。但人的坚强,不在于在前线的冲锋陷阵,从容就义;他也可以在后方的逆境中,默默耕耘,沉默工作。华教运动,同样如此。沈亭校长就是后者。他体现了林连玉精神!

(作者为林连玉基金常务董事、2003年度林连玉精神奖得奖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