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民间博物馆事业出现“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局面,在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播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博物馆不仅是具有展示、教育、研究、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场域与资源,同时也是一座蒐藏和保管文物的典藏机构。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产业的基础,种类繁多,其质量与数量决定了博物馆的规模与水平,几乎所有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展示、研究等都离不开它,可谓是博物馆的核心灵魂。因此,博物馆应该加强文物藏品管理保护工作的方针,乃至于妥善推广及延续文物藏品本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
文物藏品在进入博物馆系统前必须经过蒐集和蒐藏行为的阶段,即有目的、有系统的进行物件蒐集,后再以完整的蒐藏制度与管理方法应用于文物藏品的保存、展示、加值与推广等用途。
从全球视野上来看,马来西亚华人民间文物馆在文物保存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似乎尚在形成的初步,因此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专业单位或人士的经验,再结合各馆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文物保存管理机制。
有鉴于此,林连玉纪念馆于2020年2月4日(星期二)晚上7时30分至9时正,于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举行一场题为“文物蒐藏与运用”专题讲座,邀请台湾博物馆从业人员马诗美老师莅临演讲,与在场听众分享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之蒐藏管理与规划。这场讲座的主持人是华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女士。当晚出席者包括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吴建成、副主席李亚遨及姚丽芳;乌鲁冷岳社区文物馆馆长李成金、马来西亚书艺协会评审主任黄幼鲸及水墨画画家陈龙秋等。这场时长1小时30分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博物馆及文物馆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前来聆听。尽管恰逢新春期间,但反应仍热烈,出席人数逾70人。
在讲座开始前,首先由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吴建成作简要的暖场开场白。他在会上表示,林连玉基金近年来极力于推展文化教育活动,尤其是在文化资产保存工作方面,因此林连玉基金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援及具有相关专业知能的本地年轻人加入行列。他期望这场讲座能够透过“旧东西”(文物)带出新信息,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本地年轻人关注和推动文物保存的工作。
这场讲座的主讲人马诗美老师是吉兰丹中华独中的毕业生。她在中学毕业后便远赴台湾留学,并获得台湾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硕士学位,目前定居于台湾。马老师曾担任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研究助理、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研究助理,并曾在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研究典藏组、展览组任职,对文物的蒐藏保存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由于蒐藏品是博物馆经营的核心与基础,因此讲座重点围绕在两个范畴,即:文物蒐藏与藏品运用。为了让出席者更了解本次讲座的主题,马老师首先针对“收集、蒐集、收藏、蒐藏及典藏”五个名词作解释,区分“收”、“蒐”、“典”行为在博物馆经营管理上的不同层次。她表示,“收集”是一般的收存现象或行为,不一定有既定的目标;“蒐藏”是在既定目标下的积极收集行为;“收藏”是将收集所得作整理和保存;“蒐藏”是将蒐集所得作有系统的整理和保存;“典藏”则是收藏或蒐藏价值特别珍贵、可成为代表典范的文物,并加以分类、维护、保存。
蒐藏政策与管理
每一所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因此博物馆应针对标准与方向确立自身的蒐藏政策。马老师表示,博物馆的蒐藏政策与立馆宗旨或目的功能是相呼应的,而蒐藏政策的取向则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林连玉纪念馆为例,其成立的宗旨是为了纪念林连玉先生的贡献及表彰他的人格典范,因此纪念馆的物件蒐藏重点与方向,应以林连玉先生及马来西亚华教运动发展方面的文物史料为主。
博物馆蒐藏品的来源是来自多方面的,取得方式大体上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前者是指透过购买、采集、蒐访、挖掘等方式取得蒐藏品;后者则是透过征集、捐赠、移转(公家部门财产转拨)、交换等方式取得蒐藏品。马老师针对蒐藏品取得作业稍作提醒,藏品取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取得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蒐藏作业,避免因程序瑕疵而影响博物馆对藏品后续的运用。

无论是博物馆、文物馆、纪念馆或是陈列馆都应该有蒐藏原则,对藏品的蒐藏应有选择性,而非来者不拒,否则将沦为一座大仓库。马老师表示,蒐藏应以精选为原则,在取得文物前应考虑:一、是否符合馆方的蒐藏政策;二、文物必须来源明确,产权清楚;三、文物来源之合法性;四、馆方拥有完整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五、取得過程符合現行法律規定;六、是否拥有保存和维护的能力;七、文物具有价值,符合展示、教育与推广之需要;八、建立典藏制度,如:蒐藏品取得作业要点、藏品登录作业要点、入出库房作业要点、文物管理作业要点等。

蒐藏品一旦正式进入博物馆后,即须以性质分类做基本的检视登录与维护措施。检视登录工作包括:尺寸及重量测量、摄影或扫描、文物资料表建置与登录等;基本的维护措施则包括:状况分级、文物清洁、维护包装等。马老师表示,蒐藏品在入库前必须先进行清理工作,如去除表面脏污或虫害,避免依附在文物上的污尘或虫害在库房中扩散,影响到其他的藏品。蒐藏品登录后会获得正式的馆藏编码,这组馆藏编码独一无二,如同文物的身份证号,详细记录着文物来源及状况,不能随意注销。
蒐藏品在完成检视登录后会依据其检视结果分为:一、二、三、四级,其分类标准依据文物本身的结构状况及劣化程度。第一级,文物的状况完整良好;第二级,文物有损伤但状况稳定,可持拿;第三级,文物有损伤需处理,但无急迫性;第四级,文物损伤程度较为严重,出现结构性碎裂且无法持拿,需立即处理。马老师表示,藏品检视登录可让典藏人员掌握藏品的状况,优先将劣化情况较为严重的藏品排入待修复的清单。

文物在完成登录作业后会送到典藏库房存放。一般而言,标准库房内的设施及设备涉及到温度、相对湿度、光辐射、潮湿、虫霉等安全保存问题,因此库房内的基本配置应结合实际需求,具备恒温恒湿、防光(紫外线)、防潮、防火等特定实物形态及功能,包括:调控、柜架、运输、办公等相关设施。关于标准库房的基本设施配置,马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几项:一、库房规划需依据藏品材质作区分;二、配备24小时空调设施,维持库房恒温恒湿的环境。若是条件不足,可使用除湿机或水玻璃除湿器对库房环境进行有效的湿度调节;三、配置极早期火灾预警系统或火灾感应侦测设施及灭火设施;四、配置低紫外线照明光源,减少紫外线对藏品的损害;五、具备流畅的工作动线及可移动式的文物整理台;六、具备藏品登录及流通作业空间;七、具备藏品虫菌观察空间。此外,马老师还强调,为了防止虫害出现,库房内及库房周遭一律禁止饮食,并应该定期作巡检及清理。
除了库房环境设备外,库房也应该因不同的文物而选用不同的储存设备,如:一、典藏柜(密集柜、抽屉柜、移动柜等);二、运送文物的工具;三、盛装与包装材料(无酸收纳盒和文件夹、无酸卡纸、无酸相片套角等);四、防潮用品等。马老师表示,库房应该使用无酸性的文物保存材料,若馆方的采购经费不足,可根据藏品的实际情况自行斟酌处理。
蒐藏品的运用
除了文物蒐藏外,马老师还分享了如何将馆藏文物转化成民众可亲近、运用的产品,以扩大典藏应用价值。她认为,博物馆除了常设展览外,还应该定期举办主题性特展与巡回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将馆藏文物的历史与特色透过展览脉络呈现出来,让观众可藉由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四感来感受展品故事内容的张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新观众走进博物馆,还能让固有的观众不断回流。马老师以台湾孙运璿科技﹒人文纪念馆、齐柏林空间及大稻埕新芳春茶行的特点为例,让听众进一步了解蒐藏品透过博物馆展示规划延伸至更为广阔的教育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不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达空间,各种蒐藏品的价值透过展示与研究的方式呈现出来之余,博物馆也应该创造观众参观的动机,推行多样性的教育推广活动,主动接近或吸引不同的群众,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马老师提出了数项有关博物馆教育推广活动的建议,包括:一、举办讲座、座谈会与研讨会;二、结合学校课程,主动深入校园;三、结合社区活动,走向社区居民;四、结合传统文化节日,邀请不同民族参与;五、提供多语导览或简介,例如:培训小小导览员、志工;六、在特定日子开放免费参观,如:518国际博物馆日;七、透过资源串联方式,结合邻近或属性相似的博物馆,在门票或活动上给予优惠;八、为身心障碍人士办理相关活动。此外,马老师还以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行动博物馆车”概念及展场动手单元为例子,说明博物馆的推广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场所或模式,有效的行销策略可提高民众参与感,并建立民众与博物馆之共同关系。


文物也可运用在创意加值方面,让肃穆的历史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马老师表示,文物创意加值对观众而言,是延续参观的记忆及对展览的回顾的一种,具有满足观众对文化需求。而观众在消费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生活品味。对博物馆而言,文物加值再利用是宣传馆内重要藏品的方式之一,馆藏文物的特色与精神经过加值或无偿授权后,便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创商品,无形中让博物馆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上拓展财源。马老师进一步补充,文创产品必须要注入文化的意涵及内涵,让民众在购买时也能够感受到本有的一连串故事,而并非仅是延伸记忆而已。
马老师的精彩分享引发了听众高度的兴趣,在进入交流环节时,大家纷纷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竺静珍馆长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讲座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讲座结束前,竺馆长提醒:一旦开始蒐藏文物,就有责任延续文物的生命,包括为文物打造一个合适的保存空间。若是环境条件与资源不足,倒不如不进行文物蒐藏。竺馆长希望大家能够以重视且谨慎态度对待蒐藏品的保存标准化工作。
本文收录于《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页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