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运动学生的时代

在《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一书中提及了“政党运动学生”的议题,即学运的诉求终究需从示威转入政治,并借由政党政治解决。书中提及,争夺“学权”是1920年代,国、共、青(中国青年党)三党趋之若鹜的事。因为政党深信“谁有青年,谁有将来”。即使在当今大马,“政党运动学生”的命题不但未过时,在2019年大马国会修宪赋予18岁公民投票权后,政党运动学生将是可预见之事。

政党运动学生:党化教育与糖果政策的结果

 政党运动学生的疑虑源自我国公民教育的先天缺陷,现有的公民教育课纲是承接自国阵时代的“党化教育”,未能提升此首投族作为合格选民应有的公民素质(如批判思维)。而且在18岁可投票的前提下,若执政党的“糖果政策”凑效,他们亦可因此得利。

此外,多源流教育所培养的各族青年决定了在本地政治光谱中各党的基本盘。18岁的大马少年,正值高中升大专的年龄,当然也有选择踏入职场者,相较于欧美,此群体的经济能力薄弱,且我国公民教育的先天缺陷,使得此18岁之首投族会将自身对未来的愿望寄托于能争取到青年的政党。

多源流教育并存模式产生天然基本盘

 我国多源流教育并存的模式,形成了各党派的天然基本盘,各源流教育之间有巨大的价值观差异,形成各族民主化进程步伐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大马选民的投票倾向多是继承自父母辈,只要连续几代人都认同同一价值观和政党,该党能因此得利,尤其18岁公民可投票的前提下,某些政党就能以此取得更高的支持率。

 509后,若希盟与国阵无法趋中竞争,大马将被撕裂成两极社会,选举形同族群人口普查。在18岁公民可投票的前提下,各族、各源流教育下的首投族将壮大特定政党的基本盘,此修宪得以一致通过,相信也是巫统、伊党所乐见的局面。

法国高中哲学课本有章节曰:当我们表达意见与行使投票权时,真的了解自己对国家的期待吗?各族皆有自身所关注的诉求,故对国家的期待也有天渊之别。然而,青少年盲从(或感性投票)现有政党是可预见的结果:我国中学几乎没有学运,学生因此没有参与公共决策的学习经验,且在政治不可进入校园的原则下,同时是选民或准选民的中学生,就难有机会透过教育深入了解各政党的纲领及判断投票后的可能结果。

当然,若要避免校园政治化且同时培养学生的选民素质,教育界就有责任指导学生认识政治知识与公民责任。当前的难题是如何行使投票权的难题。教育界可尝试改革公民教育,或推动通识教育,并放宽学生讨论政治的言论空间。教育决定选民素质,选民决定政党的存活。惟目前大马欠缺港台、欧美青年组党参政的风气,且青少年的诉求大多是第一代人权:能顺利毕业、有工作、能糊口以及自身族群的诉求,所以现有政党将运动学生恐怕是难免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