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勇
林连玉先生一匹布长的语录,林连玉基金网站精选的只有微不足道的寥寥23则。耐人寻味的是,语录当中诸多都提到造建一个马来(西)亚的基本指南、路线和方略。
例如,广为人知、1956年应《马来前锋报》开斋节献词之邀而写〉的这一段:“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事业中,顶重要的工作,就是心理上的建设。第一要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我们知道马来亚是民族复杂的地区,每个民族对这一地区的开发,都有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民族,当作一家人看待,权利和义务一律平等,使大家相信有福同享,然后,可以希望他们有难同当,把国家建设得完整而稳固。”
又如1956年4月27日〈全马华团代表大会争取公民权宣言〉里的“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我们当前的责任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爱与合作的基础,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
1965年4月15日〈在吉隆坡上海楼饯别会上的讲话〉的“马来亚原是处女地,由各民族共同致力开发,才有今日的繁荣。各地义山,埋在地下数百万具华人的枯骨,都是开发马来亚的功臣。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则是另一个经典名句。
距离这样的呼声半个世纪以后,一个马来(西)亚里的这一家人是否已经建立了“共存共荣”的心理建设?
深富民望的林连玉基金新任主席杜乾焕博士,2009年9月26日人在柔佛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和柔佛州人民之友工委会,假新山统一酒店联合举办讲座会发表〈我国華文教育面临危机〉重申了此事此刻华教尚未成功的一面:
最近,副首相兼教育部长重申,中央政府不会承认统考文凭。这足以证明以上的说法。尽管华文小学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却常面对学生人数过度拥挤、师资缺乏、在拨款方面遭到不公平待遇等问题。”
为什么他们要常面对这些“不公平待遇”以及“等问题”呢?这样一个简单浅显的提问,显见了林连玉的精神和祈愿,不但还没有落实,恰恰相反,我们感受到“友爱与合作的基础”的确还没有完全健全建立。
单就争取公民权的工作,自可马上看出一些头绪。早在1956年全马华团代表大会已经开始争取公民权,迟至53年之后的2009年,同样的课题仍是报章封面的第一头条新闻。
“我们当前的责任, 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爱与合作的基础, 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这一套明明白白的说辞,一点都还没有过时。一切从林连玉开始,一切从心理建设开始:“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民族,当作一家人看待。”
问题在于,这个国家又把林连玉当作什么人呢?
(作者为著名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