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盟政府上台后,教育部长马智礼再三强调,废除大专法令势在必行,预计两年内全面废除,并由一套新的法令来取而代之。然而,大专法令钳制各大专院校已有四十多年之久,如何打通任督二脉,让学术获得真正的自由,让校园获得真正的自主,是我们后大专法令时代面对的最大挑战。
臃肿又低效的官僚体系却是主要的忧患,加上现有的管理层多数都是经过前朝政府进行政治委任,多数还惦记着亲旧体制的作风、由上而下的权威式管理、避重就轻的旧思维模式,不愿做出任何改变。即便教育部传达了许多要求大学做出改革的指示,包括将举办校园选举事务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自由举办街头演讲等等,但回应的却是寥寥无几。那教育部应该如何在下放自主权的同时,又能确保前朝残留的体系不足构成改革的阻力?
其次,虽然教育部多番表示大学应该成为探索知识的殿堂,学生应踊跃讨论及对社会议题、国家政策提出批判。的确,马大校园内的风气有明显的开放,却不见得为学生带来言论及结社自由的真正解放。原因在于,当权力依旧集中在校方手中,让校方能自我诠释校规并对任何人或团体采取纪律行动时,这无形中在人们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让多数学生在发言或进行活动时都会先自我审查。我曾寻求学生团体联署一份报告书,要求政府提高大学预算,却得到以下回应:虽然大家都赞成其原则和议程,但还是担心学生事务处在程序或制度上的刁难,所以只好选择默不出声。
因此,在制定新法令时,委员会务必重新检讨现有的权力分配板块,除了拒绝政治委任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加强制衡及问责机制。新法令应该加强评议会的角色,让学术人员在处理学术领域的一切事物,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空间及自由。至于在学生自治权上,新法令应该承认学生会的地位,并把现有学生事务处的权利转交给其单位。学生和学术人员作为校园里最大的主体,而这两者应该被纳入任何参与拟定校园政策及作出决策的过程,以确保其权利及责任是对等的。遴选大学领导的机制则是纠正问责对象及加强问责文化的关键,其过程必须是民主及透明的。比如,校长及副校长应交由校务委员会推选而出,而不是由教育部长进行政治委任;院长则应该通过选举,让该学院的学术人员投票选出。 政党轮替后的马来西亚政治时局正在进行大洗牌,无论朝野双方、公民社会都在寻找自己的新定位,也没有一个确立及鲜明的角色。谁能在这真空期更快适应并找到位置便是新时代的赢家。这时,大学就应该回归初衷及其成立的崇高价值,成为探索知识、寻找真理的殿堂。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学生还是讲师,都应踊跃讨论及对社会议题、国家政策提出批判,成为时代的眼睛、社会的良知。而新法令的成立就应该让大学回归根本,并且保障他们发言的自由及权利。
《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