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管理系学生、人民公正党彭亨州执委 教改的意识与意志

509政党轮替后,新政府在上台初期,针对许多教育课题提出新颖的改革措施,让很多关心教育发展的人感到无所适从。近期,引发激烈讨论的教育课题,莫过于教育部是否应该废除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考试,以校本评估制取代。

    政府在我国教育领域,主张提出除考试的建议并非新鲜事,前朝两位教育部长慕尤丁与马哈兹尔也曾在2010年及2016年,分别提出废除小六检定考试的提案。但是,由于家长普遍担心,在废除考试后,会影响孩子积极学习的动力。最终,教育部在家长的强烈反对下,只能将这项议案束之高阁,在2017年改为禁止校方对外公布小六检定考试成绩。

    无可否认,前朝政府对旧有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有迹可循的,但心有余力而不足。如果教育部要打造快乐学习的环境,那么我认为宣布废除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考试是不足够的。因为,小六检定考试的机制实则才是最大的阻力。这样的考试机制只会变相给学生设定小学生涯的奋斗目标。

    然而,我支持教育部大刀阔斧废除小六检定考试的原因有二。其一,教师能够免于学生成绩数据的压力,而把最好的教育精力投入在学生身上,进而避免制度的先天缺失忽略后段生。其二,考试制度无助华小生掌握好马来文及英文的语言能力,入读华小的异族学生也未必能够有效学习中文。并且,在升上中学后,因为无法有效掌握马来文而间接对学习失去信心,孩子最终只会沦为考试机器,而这样的教育制度无法让学生在校园真正吸收知识。

    这个以功利为导向的考试制度,让社会与官僚体系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优劣与教师教学的绩效标准,迫使家长和教师为了满足功利制度的要求,长年让孩子疲于奔命地上补习班,更把后段生排除在外,直至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交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即便给予学生多少的爱心,只要无法教出优秀的学生就会被千夫所指。 

    在我国教育制度底下,除了小学是多元流教育外,国民型中学都是以国语做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多数华小生在小学毕业后都会以国民中学做为主要升学管道,独中为次。因为学生在小学的语文基础不尽理想,所以对中学往后的课程兴趣缺缺,最终在中学五年的义务教育中虚度光阴,更惶恐要如何在未来工业4.0社会下竞争?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实则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然而,1966年巴恩报告书及大量学界研究皆指出,中上阶级的孩子成绩往往比来自底层家庭的孩子成绩来的好。现有制度的编班方式,对学生进行排除法,就读后段班的孩子无法获得平等的师资。学校为了让资优班的孩子在教育竞争上保持绝对的优势,通常会把最好师资投入给最好的学生,这样的教育制度是扩大社会阶级问题的根源,间接剥夺底层孩子公平学习的机会。

    芬兰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供我国借鉴。,芬兰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在未来的生活技巧,为人生而做准备。自1979年,芬兰启动教育改革,,教师被要求必需拥有硕士文凭。同时,在编班上不采用排除法,更愿意将教育资源投入给后段班。

    芬兰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求平等而不是竞争,反观我国只要学生的成绩跟不上制度步伐,就会被考试制度抛弃。这种病态最常在华小生身上发现。如果政府欲废除考试制度,那么教师就不需要再承受成绩指标的压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后段生的状况,加强学生阅读与语文能力。     最后,教育改革是由下至上的,教育部朝令夕改的教改政策,反映出社会缺乏教改的意识与意志,面对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制度要在原地固步自封,还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今大马》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