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财政预算中,教育部获得最大比率拨款,总数为602亿令吉,占19.1%。这表示希盟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实,相较工业与经济改革,世界各国更热衷于教育改革,大小计划不断推出,时有成功,但亦不乏失败案例。我国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政策往往与教育部部长任期相依,并且依据政治所需朝令夕改,难以持续。这正是我国教育素质下降,改革效力不彰之症结。
反观邻国新加披,教育素质名列国际前茅。大量的教育研究乃是新国教育改革的基石,藉以支撑各种教改方案,方可维持其不断突破与创新的动力。新国之成功并非突然,其乃参照日本经验,即充分发挥“模仿、改造、超越”的方程式,以致可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与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模仿,简单而言就是抄袭他人成功案例,并加以仿照实施。然而国情文化各异,须因地适宜改造,国外案例才能有效植入。随之,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教研,以期将其超越,提升教育水平。
的确,我国亦有学习他国经验,公费出差之频亦不在话下。然而,半吊子的调研仅单纯仿制却未与教研配合,因而难以真正了解其精髓与成功之法,充其量仅是依样画葫芦的山寨版,最终定因水土不服而以失败告终。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虽日新月异,国家教育仍包含三大层面:对于知识的学习、对于品格与能力的塑造、对于社会的连接。教导知识乃学校的传统使命,在这资讯爆炸的时代,教师已从知识传递的角色,转变为知识的筛选与引导,教导学生如何分辨资讯,明辨是非。品格教育乃东方教育核心,配合21世纪所着重的个人能力,以形塑具修为、亦能思考与判断的学生。社会责任与公民认知乃身为公民应尽之责,学校须成为连接社会的枢纽,藉此装备学生以应对多样与复杂的社会。
上述所示乃教育之核心,任何教改举措理应朝其方向前进。然而知易行难,重振国民教育需要坚定的改革信念,而非过多的政治考量,只有如实面对既有问题,认真推行相应改革,马来西亚的教育方能回归世界一流之列。
《当今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