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今年华教节双主题之一的推广文化资产保存,“抢救历史,保根护脉”题旨,林连玉基金会透过“2018林连玉行”等活动发起了保存历史文化醒觉运动,呼吁国民抢救民间的历史记忆与保存文化资产,堪称具重大意义。确切而言,其重大意义在于宣导了抢救历史记忆和保存文化资产的行动,并不仅是官方和专家学者的份内事,它更是每位国民都应该参与的国民运动。
毋庸置疑,历史记忆和文化资产的抢救和保存对当下国家各民族社群极其重要,它们一直与各民族社群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从历史观与历史意识醒觉的维度来看,我们无论是依循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所指出的一切真实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不是关于死亡的历史而是关于生活的历史,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处于一种有机关联之观点;抑或立基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1889-1943)指出历史的过去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某种意义上目前仍然活着的过去之睿见,它们在在(再再)说明了历史记忆对当下社群的历史观与历史意识醒觉之重要性。
此外,在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两个维面的文化意识醒觉上,法农(Frantz Fanon,1925-1961)则敏锐指出了国家文化的创造权不只是限于知识分子或政治代表,而是在所有人的手上,因为它是由一个国家里的所有人共同创造的,不断演变的文化,而它的边界正是这个国家内所有多元文化的界限。此睿见充分辨析了保存文化资产乃当下各民族社群里每位国民能够做且是应尽职责的缘由。若我们结合前文述及的历史观与历史意识觉醒,并借鉴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所指出的文化或文学传统之动能在于它包含一种“历史意识”的判准,将之链接至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维面思考,我们可知晓,在推广文化资产保存,“抢救历史与保根护脉“的进程动能里,国民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的整体培养乃为重中之重。
令人激赏的是,随着国内各地区非官方的如槟城(娘惹)侨生博物馆、怡保雅丝敏阿末纪念馆、金宝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吉隆坡陈嘉庚纪念馆、吉隆坡乡音馆、史里肯邦安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马六甲峇峇和娘惹博物馆、新山华人历史博物馆、印裔同胞历史文化馆、沙巴砂拉越各族裔历史文化馆等文物馆/文史馆/故事馆之成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在官方(单元)史观的宰制下,多元族群的历史印记与贡献渐次被淡化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资产危机。
然而,由前述的历史与文化意识观之,我们可清楚研析各地各族群所设立的文物馆不仅是为了系统保存与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场所,它们亦是历史记忆和文化资产的教育、对话以及生产之场域。一般认为,历史和文化的对话与生产从来都不是本质主义的,它们必需具备通透的历史与文化意识,即不以己为中,相互尊重多元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资产,自强谦卑,并以多元视角多元文字多元语音,辩证地开展对话与生产,共同抢救历史,保根护脉,共构国家多元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资产。唯有国民相互真诚,多元视角的历史和文化对话与生产,方能“逾越”自身的偏见与不见,得以追求更合理更公义的社会。走笔至此,笔者以为,林连玉先生1956年〈心理的建设〉与1980年〈林连玉先生八十大寿〉之“多彩多姿,共存共荣”核心内容,对于抢救历史,保根护脉,共构国家多元民族“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资产,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