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两年前我的老大上了小学,我就开始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不断的抛出问题,然后一直找不到答案,没有人可以告诉我,我们的教育制度到底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
我常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到底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什么呢?我们常常听到《因材施教》这个字眼,但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否让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还是以制造罐头的方式制造同样品质的教育成品为前提?不补习就一定赶不上学习进度吗?我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吗?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被打,是OK的吗?标准答案对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多大的伤害?教育跟成绩应该挂勾吗?成绩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如果成绩不达标但品行行为良好的孩子应该算是教育成功的例子吗?一直强调成绩挂帅的学校,会摧毁多少成绩中下孩子的自信心?如果一个教育制度只能让三份一的孩子成材,三份一的孩子平平无奇,三份一的孩子失去自信且终此一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我们可以接受吗?
一般的情况是,学生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该死,而是大人们没有留意或不够知识去了解和帮助他们,他们本身没有错,最终他们却要承担所有的错误,甚至要被惩罚。
最需要关注和资源的学生是成绩普通或比较差的学生,但我们都把资源投注在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给予他们最多的关注,这点和很多先进国家的教育恰恰相反,高度赞美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让落后的学生觉得自己是差劲的,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希望孩子们拿高分,要拿高分的学生们需要的是死背和在考卷上填下标准答案就能得到高分,拿到高分就成为好学生。我们不需要学生们学习分析和思考,学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因为考试不会考这个,所以喜欢思考善于分析的学生最后为了分数,只好跟着大队去背标准答案。我还听说很多学生背作文,真是匪夷所思。
你看看,我不但无法提出建设性的看法,却抛出一堆问题,但我相信这些问题的背后有更多深沉,值得思考的层面。
我以我跟一个孩子的交谈来结束这篇文章,我相信,这些被牺牲的孩子,其实都可以成材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对方法,我们亏欠了他们。
前几天,我遇到一位三年级的小孩,我问他:你好吗?他说:不好。我问为什么不好?他说:我今年又拿最后一名了,我很笨。
我安慰他说:你怎么会笨?你眼睛这么亮怎么可能是笨小孩,是谁说你笨的?最后一名有没关系啊,多看点你喜欢的课外书,慢慢会进步的。
他说:最后一名,会给老师打的。
我问他:老师打你?老师为什么打你?
他说:因为我的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就被打了。
你知道,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成绩不好就被打,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我问:老师打人痛吗?
他说:痛。
我问:你怕吗?
他点点头。
我摸摸他的头,没有再说什么,心楸成一团。这个孩子三年级,还背不完A 到 Z 26个英文字母,在谈话中他提起的某些细节让我怀疑他可能有阅读障碍,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请家长带孩子去做个检测,然后用某些方法帮助孩子学习,用打来对待学习障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
我们可以将成绩不好的学生标签为懒惰/不肯用功读书的孩子,甚至说他是个笨小孩(这是我们大人常做的)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考得不好,没有想过他可能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他得先越过障碍,才能看得懂书上的字。但我们不帮助他越过障碍,但却要求他用功,这就好像要鸭子爬树一样,不管鸭子多努力,它要学会爬树对它来说几乎是不可的任务。
也许是因为家庭部份出了问题,很多在家庭有纠纷的孩子,都无心向学,有些家长太忙,完全没有关心孩子,于是孩子也不关心学业。
也许是因为这个孩子学习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来学习。我们的教育制度对视觉学习型和听觉学习型的孩子来说是优势,但对动觉学习型和触觉学习型是灾难,因为据我读过的资料,动觉学习型的孩子需要通过身体来学习,触觉学习型的孩子需要触摸物质,写出来或画出来,具体的去体验来学习的,然而就因为他们的学习方式跟学校的学习方式不一样,所以这常常是被淘汰的一群,据网上资料指出,这群孩子一般占所有孩子的百分之三十。
这些孩子从小开始就常被大人标签为:笨,懒惰,不爱学习,于是几年下来,他们也相信了自己是笨,懒惰和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会相应的让他们成为笨,懒惰和不爱学习,。因为孩子不认识自己,他们是从大人的眼中认识自己。
对我来说,教育,应该是把给赶得上的孩子更多挑战,然后让赶不上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