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政治海啸后的华教运动

经历了反对数理英化政策后,如今所引发探讨母语教育的认识,也让社会民众对于民间办学的权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崛起及崇尚英语的各族人士已经明显的增加,华教多年所争取的母语教育也受到空前的挑战,到底华文还是英语是华人的母语呢,还是粤语、潮语、闽南语呢?

更重要的是,母语教育的定义应该由谁来鉴定?那些惨被政治被边缘化的原住民的语言又如何受到保障呢?如果政府突然心血来潮允许民间重办建立英校,那么华教组织又如何看待这项政府的美意呢?这些都是华教运动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单元教育政策下的华教运动

华教运动多年来面对巫统国阵一党独大与单元教育政策的魔爪箝制着,非但必须对政府朝夕令改的教育政策做出机警的回应与调节,更必须透过组织群众力量来捍卫华教与文化的传承。华教运动在马来西亚的民主人权奋斗的贡献肯定是功不可没。

对于不公平政策继续存在,虽然政府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否认,但是从政府推卸责任,把华小拨款推给博彩公司及华企,甚至百般刁难华小增建的申请工作,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华社不是乞丐,更不是乞求政府的拨款,然而教育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绝对不能卸责或者给予打压。

就连受到国际学术机构所承认的统考文凭,至今还是无法受到政府的承认,很明显这种二等公民的待遇是华社多年来受尽的委屈。所幸华社有着捍卫华教的情意结,更是有化委屈为力量的精神,积极投入参与奉献华教运动,让华教得以在马来西亚保存下来。

然而,只要巫统霸权所导致的种族政治无法根除,华教运动将继续被视为挑战马来主权的假想敌。华教运动的组织不能跌入这个圈套,反而应该突破各种自我设限的障碍,应该打开华教运动的圈子,走出华裔,面向友族。

正当公民社会的意识提升,净选盟动员人民起义要求选举改革,社会运动激进化,马来西亚的社会运动也受到中东所激起的茉莉花革命、占领华尔街所引领的各种反对企业霸权及政党一党独大的全球效应,全都是华教运动应该学习与参考的例子,更是对于本身的运动组织工作的不断检讨及反思。

308后的两线制契机

308政治大海啸后,国阵失去5个州政权和国会3份2多数议席,形成了历史性的两线制的邹型。民主空间扩大,民间组织包括华教运动与政府谈判筹码也明显的提高,甚至有机会倡议各党做出政策上的改变。

华教运动当然不应该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应该争取落实制度化拨款给华小,在城市规划中确保各族人口密集的地方增建华淡小等,推动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等政策,把母语教育运动的抗争推上一层楼。

随着第十三届全国大选的巩音渐进,华教运动应该与与友族同胞的运动结合,更不能缺席民主人权改革运动的行列。华教组织不能孤立于公民社会的抗争,只有透过与友族的联系与精诚合作,争取各族的认同及平等政策的实现,母语教育的权利才会受到保障。

由于华教运动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存有不同的势力与力量,有时候出现争执或异议是很平常的事。华教必须巩固自己的基本盘包括对母语教育的认知,确保组织工作及倡议运动茁壮成长,并继续成为公民社会推动社会改革开放的火车头。

因此,只有争取继续扩大马来西亚的民主空间,民间组织才能够发声,华教运动的声音才能够被聆听、被尊重然后被落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