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三所民办学院(韩江、南方与新纪元)合并建议又再次被提起,其中的原因不外是因为它们是华社沉重的负担。事实与否,有两个问题需解答。其一,这三间民办学府是否必然是华社的负担?其二,我们须反思华社设立高等学府最初的目标是什么?
倘若三间民办学院财务上不能永续经营,也许合并是一个整合资源的方式。但是,三院是否具备合并之条件?第一,我国现今拥有超过5百间私立大专学府,且大多数可取得盈余。一些像是英迪、UCSI与HELP大学集团甚至已成功上市。
其实,对于三间民办学院的领导层,华社須抱有监督与问责的心态。民办学院是否能永续经营?这其实早已有答案。许多华团人士似乎已忘了于2001年,新纪元学院凭着策略性的削减开销与积极的招生计划取得收支平衡。2002年,新院更突破性地取得了50万元的盈利,2003年财政盈余更增至1百万元。一直到2008年新院风波的爆发之前,新院每年都维持一定的财政盈余。当时,新院举办任何的筹款活动目的是为了筹集学生奖贷学金与学院的发展基金,而新院的日常行政开销则已可自给自足。
学院若想永续经营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增加学生人数的策略。1998年,新院从只有区区的140名学生激增至2008年的1千7百人。为了朝升格大学的方向迈进,当时的领导层规划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学生人数推至2011年的最少2千5百人。这正是为何新院需要新的校地以容纳更多的学生。
遗憾的是,2009年新院领导层更迭,在新领导层的管理之下新院学生不增反跌,从2008年的1千7百人至2011年的约1千2百人。
坊间近期再度盛传三院合并的建议有可能是基于新院在2009年蒙受20万元的亏损,2010年的财政报告也不敷40万元,相信2011年财务亏损将再次倍增。面对这堆难堪数字,可以理解为何现任校长潘永忠三年一届后就宣布不再续任。如今,新院亟需的是一位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与领袖特质的接班人,才能拯救奄奄一息的新院。若不,在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的状况下,新纪元学院又何必再向华社捐款筹建新的校园呢?
华社对三院状况须表示关注
重提三院合并的建议,表示华社仍然关注三院的发展。诚如国家稽查报告一般,我国的中文媒体应每年刊登三所民办学院与董教总教育中心的财务状况,以便数以千万计的捐款人能了解与监督,这才是良好管理与透明施政的典范。例如:
-华社应该关注耗费了十多万元的新纪元财务状况的毕马威审查报告,留意前新院管理层是否犯了管理疏忽与滥权。如果发现毕马威调查报告并无任何异状,华社的有限资源就算白白被浪費了。因此,自2009年以來,年年都亏钱的董教总教育中心更该被调查。
-新院的定期存款是否犹如2008年董教总教育中心财政所说的“不翼而飞”,若真发生如此恶劣的财务丑闻,前管理层理当被严厉问责。然而倘若事实并非如此,恶意造谣者也须向华社交代。
-是否有任何的支票在没经过董事会的审核下签发?
合并的先决条件
地理位置是合并的重要考量。曼彻斯特大学能与曼彻斯特科学和曼彻斯特科技大学能成功合并是因为有地缘之利(两间大学很靠近)。另外,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疗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的“全国四所重点高校”重组合并后成立的“新”浙江大学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相近符合经济效应而合并整合。相反地,三院位于西马的中南北,南辕北辙,根本不符合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的要求。此外,三院的管理模式与办学理念也各异,因此三院的合并,并不会如外界想象般可增加现有的收生人数。
三间民办学府的办学理念是否值得华社的资助
新纪元学院的愿景与理念非常明确:“多元开放,成人成才;源自社会,回馈社会
”。其中,为了实现“成人成才”,前领导层不断摸索,致力于制造一个关怀、创意与批判思维的学院环境,以培育出专业知识与品行端正兼备的学生。为此,除了课堂上的教导,课外也是重要的一环,如配合学生会、辅导中心、导师制与教职员的谆谆教诲。在学院管理方面,学院也实施直接民主式的管理模式,以确保财务透明化与问责制度得以实行。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校方开办了许多人文课程,如:哲学、表演艺术、电影欣赏、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环保课程、天文学、社区服务与体育课等供学生选修。“校园自治、学生自主、学术自由”是新纪元学生与教职员共同拥有的“新纪元精神”。这正是为何新院能造就有自信的学生,并能吸引华社里有才干的专才来新院服务。
然而,自新院风波发生后,这些办学理念与新纪元精神早已灰飞烟灭,许多有素质与热诚的教职员如:潘永强、 詹缘端、 张济作、张永庆、 梁胜义、 胡月霞、 陈美萍、 孙春美、 陈如湘、 何启才、 傅向红、 郑文泉、 Sirirat Lim、 吴益婷、 林志高等也已离开了新院。 长久以来辛苦耕耘建立的新纪元精神就这样毁于一旦。
学院的教学语言
新纪元学院坚持与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虽然商学系与资讯与工艺系做了一些妥协,但其他社会科学课程却依然坚守以中文教学。这是新纪元学院的特点,也是华社的坚持。但也因此面对国家学术鉴定局的诸多刁难,这与独中统考文凭至今仍无法被教育部承认的情况无异。学院若为了得到国家的一纸鉴定书而放弃中文教学,这不就失去民办学府最初的原意与办学特点了吗?
如果所谓的“三间华社民办学府”与其他私立大专一样以英语教学,这样华社为何还需大费周章地筹款捐助?华社应停止注资,让它们与其他私立大专互相竞争。
民办学府必须寻求永续经营之道,并提出一个明确的办学理念以获得华社的支持。一味盲目地呼唤三院合并无助于解决问题之本质,只会让人感觉这仅是学院面临财务危机下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