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华团前领导非议青年团主办“净选盟”议题的讲座已引起政府当局关注,暗示母会遭撤销社团注册与涉及净选盟有关,反映了一些华团领袖的落后认知与态度,也引发人们对华团角色产生迷思。
截至2010年8月3日,我国总共有10,230个华团,扣除其中的5,194宗教团体,比较主要的另一半华团包括六大体系,即中华大会堂、总商会、华校董教组织、宗乡组织、学缘性组织及文化青年宗教团体(包括佛宗及佛青总会)。估计活跃的华团不超过2千个。众所周知,华团、华校、华文报是华社三大支柱,华社有事,华团首当其冲。华团在该出手时发挥力量,绝对有爆发力,其角色在平时也很多姿多彩。
华团角色本包括其组织属性之传统角色及公民社会组织应有之追求。所谓公民社会是指由自主、多元开放的非政府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社会领域。华团就是公民社会的骨干。华团监督力是社会监督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华团公信力之来源。然而很多时候,由于领导人缺乏公共意识,把持权位,是华团无所作为。他们放弃公民团体的话语权,满足于传统功能之小格局。过去,有不少华团关心政治,超越政党,积极议政,凝聚力量,以“十五华团”名义提呈国家文化备忘录(1983)及以“廿七华团”名义提出全国华团联合宣言(1985),成为华团发挥公民社会组织效能的先例。华团领导机构须自觉带领华团扮演好公民社会组织之角色,不然华团的领导核心有必要转移,以符合民主机制及反垄断原则。
华团须坚持“三公”(公平、公正、公开)及“四不”(不讨好、不偏袒、不徇私、不封闭)原则,自觉公民社会存在之意义,追求公义,并积极参与跨族群交流项目,努力扮演好公民社会一份子的团体角色,以及凸显其精神和力量。这才是华团成功转型之关键所在。
华团的参与不足与国家体制的不开放造成社会僵化,增加了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难度,因而应从社会治理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团的功能。 作者简介:刘崇汉,马来亚大学理学士,曾任中学教师四年及在社团服务25年,现为文史工作者。